唐宋至明中外交流的深化.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至明中外交流的深化

站在泉州港的古码头上,脚下的石板还留着千年海风吹拂的痕迹。那些被岁月磨得发亮的凹痕,曾承载过多少来自波斯的商船、阿拉伯的香料、高丽的折扇?从盛唐的驼铃摇碎长安月色,到两宋的海船劈开南海波涛,再到明初的宝船犁开印度洋的蔚蓝,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从未如此生动——这不是简单的货物交换,而是文明的根系在地下悄然交织,是思想的种子在异邦土地上抽枝发芽。唐宋至明的中外交流,恰似一幅渐次展开的长卷,从局部的接触到全面的交融,从单向的输出到双向的互鉴,最终勾勒出古代中国最具活力的开放图景。

一、贸易网络:从陆上丝路到海上霸权的空间拓展

(一)唐宋:陆海并举的贸易体系初成

盛唐的长安西市,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国际贸易中心。波斯商人的驼队载着玛瑙、琉璃,沿着河西走廊蜿蜒而来;大食(阿拉伯)商队的香料在阳光下泛着金色光泽,与来自天竺的棉布、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珍珠争奇斗艳。据《唐六典》记载,长安西市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其中”胡商”占比超过三成。这些胡商不仅带来商品,更带来了经营模式——他们在长安娶妻生子,开设”波斯邸”,甚至参与唐朝的市易管理。

但真正让贸易突破地理限制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唐中期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时有梗阻,广州港的地位迅速上升。8世纪的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东游记》中惊叹:“广州港的海船多得像森林,每艘中国商船可载六七百人,货物堆积如山。”当时的中国海船已掌握”过洋牵星术”,利用星辰定位;船体采用水密隔舱技术,即使部分船舱进水也不会沉没。这些技术优势让中国商船成为印度洋上的”移动城堡”,最远抵达波斯湾的巴士拉港。

两宋时期,海上贸易更是被提升到”富国裕民”的国家战略高度。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在广州设立,随后杭州、明州(今宁波)、泉州等地相继设立。市舶司不仅负责抽税(税率通常为10%),还承担”招徕蕃商”的任务,比如给外国商船提供避风港、协助解决纠纷,甚至对贡献突出的外商授予官职。北宋元祐年间,大食商人辛押陀罗因”积赀数百万缗”,被宋廷封为”归德将军”。

泉州港在南宋时跃升为”东方第一大港”。1974年出土的泉州湾宋代沉船,船体长24.2米,载重量约200吨,船舱内装满了香料、瓷器和铜钱。据《诸蕃志》记载,当时与泉州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58个,输入商品以香料(乳香、龙脑)、珠宝(象牙、犀角)为主,输出则以瓷器、丝绸、茶叶为大宗。有位阿拉伯商人在笔记中写道:“中国的青瓷像玉一样温润,即使用黄金也换不到最好的那批。”

(二)明朝:朝贡体系下的全球化前奏

明朝初期的郑和下西洋,将海上贸易推向了古代中国的巅峰。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船队七次远航,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的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船队规模之宏大令人咋舌:首次航行有208艘船,其中”宝船”62艘,最大的宝船长148米、宽60米,可载千人,相当于现代中型航母的大小。随行人员包括医生、翻译、工匠、士兵等27800余人,携带的货物有丝绸、瓷器、铁器,换回的则是长颈鹿、狮子、香料和宝石。

郑和的航行并非单纯的贸易行为,而是构建”朝贡体系”的政治实践。明朝规定,海外国家需通过朝贡与中国建立关系,贡品由皇帝”厚往薄来”地回赐,同时允许随船货物在指定港口交易。这种”贡市一体”的模式,让东南亚、南亚甚至东非的30多个国家与明朝建立了固定联系。永乐年间,满剌加(今马六甲)国王率540人的使团来华,明成祖不仅赐宴华盖殿,还亲自为其主持婚礼。

但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在明中期逐渐式微,民间走私贸易却悄然兴起。1567年隆庆开关后,福建月港成为”海上瓷路”的新起点。当时的欧洲正处于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急需中国的瓷器、丝绸来交换美洲白银。据学者估算,从1571年到1644年,通过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约3亿两,占当时世界白银总产量的1/3。漳州的工匠们甚至根据欧洲市场需求,烧制出”克拉克瓷”(因被葡萄牙克拉克船运输而得名),这种带有欧洲纹章的瓷器,至今仍能在荷兰代尔夫特蓝陶中找到影子。

二、文化交融: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鉴的深度演进

(一)唐宋:东亚文化圈的成型与辐射

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至今保存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位六次东渡、双目失明的高僧,不仅带去了佛教律宗,更带去了盛唐的建筑、医药和艺术。寺内的金堂采用唐代”庑殿顶”建筑风格,斗拱层叠如莲花绽放;鉴真带去的《鉴上人秘方》,被日本医药界奉为经典,直到17世纪仍被列为医科教材。与鉴真同时代的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在长安科举及第,官至秘书监,与李白、王维结为好友。李白听说他在回国途中遇难,写下”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的悼诗,后来得知他幸存,又喜极而泣。

朝鲜半岛的新罗,更是全面”唐化”的典型。新罗仿照唐朝

文档评论(0)

杜家小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