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郊及其杂剧创作:在历史与自我之间的戏剧建构.docxVIP

陈与郊及其杂剧创作:在历史与自我之间的戏剧建构.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与郊及其杂剧创作:在历史与自我之间的戏剧建构

一、陈与郊的生平轨迹与创作语境

(一)家世背景与学术渊源

陈与郊(1544—1611),字广野,号禺阳,浙江海宁人,出身于渤海陈氏望族,其家族自明代中叶起科甲兴盛。祖父陈经、父亲陈中渐的家学熏陶,加之海宁地域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其戏曲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他幼承庭训,博通经史,尤其对《春秋》“借事明义”的笔法深有所悟,这一理念later贯穿于其杂剧的题材选择与主题表达中。

(二)仕途经历与创作转向

万历二年(1574)进士及第后,陈与郊历任河间府推官、太常寺少卿等职,官场的起伏变迁使其对社会现实和人情冷暖有了深刻体察。万历二十四年(1596),因遭诬陷而退居乡里,隐居盐官隅园,专注于著述。仕途的失意促使他将情感寄托于戏曲创作,正如其在为王骥德《古杂剧》所作序中所言,面对明代传奇“猥鄙”、古法渐失的现状,他以复兴杂剧为己任,主张学习元曲“摹绘神理,殚极才情”的精髓,由此开启了其杂剧创作的高峰期。

(三)交游网络与时代思潮

陈与郊与同时代文人如王骥德、李维桢等交往密切,其戏曲创作深受晚明文人剧“以个体情绪反对传统整体精神”思潮的影响。在与曲学大师王骥德的交流中,他对杂剧的体制、音律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形成了“重视杂剧抒情功能,追求文辞典雅”的创作理念。同时,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兴起,也促使他在杂剧中大胆抒写个人情感,赋予历史题材以强烈的自传色彩。

二、陈与郊杂剧的题材选择与文本特质

(一)历史故事的改编与重构

1.《昭君出塞》:悲怨中的气节书写

取材于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典故,陈与郊在剧中着重刻画了昭君出塞时的内心矛盾与家国情怀。通过对昭君辞别汉廷、途经大漠等场景的细腻描写,既展现了她对故土的眷恋,又凸显了其为国家安宁而牺牲个人幸福的气节。剧中,昭君得知被选下嫁匈奴时,悲戚万分,“原来那丹青模样,是欺君的罪犯。我便黄金少呵,他也不合点破了美人图”,道出对毛延寿弄权的愤恨,也展现出她对命运不公的无奈。当元帝想留下她另选嫔妃和亲时,昭君却以“陛下,岂不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陛下若失信于他,使他生疑,边事不可知矣”回应,尽显以国家大局为重的担当。

与传统杂剧相比,该剧突破了单纯的“红颜薄命”叙事框架,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大义紧密结合,赋予故事以更深层的精神内涵。例如马致远《汉宫秋》着重刻画元帝与昭君的爱情悲剧,而陈与郊《昭君出塞》则更强调昭君的自我抉择与牺牲精神,通过昭君在琵琶声中抒发对家国的思念与出塞的无奈,使昭君形象从柔弱的女子转变为有气节、有担当的巾帼英雄,让观众看到在历史洪流中个体为了民族大义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

2.《文姬入塞》:离乱中的文化隐喻

以蔡文姬在战乱中被匈奴掳掠,后被曹操赎回的故事为蓝本,陈与郊在剧中着力渲染了文姬归汉时的复杂心境——既有对故乡的渴望,又有对匈奴子女的不舍。当文姬得知汉朝派人来接她归汉时,“喜得个雁来宾,愁的是儿离母。娘呵,今日个梦魂儿先到家里也,则问那灞桥边亲故”,将归乡之喜与别子之痛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文姬创作《胡笳十八拍》的情节,将个人的悲欢离合与汉末的社会动荡相勾连,借文姬的遭遇隐喻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文化困境与精神抉择,体现了作者对文化传承与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文姬在匈奴生活多年,熟悉胡地文化,但内心深处仍坚守着汉文化的根脉。她归汉途中,“见如今龙争虎斗,急煎煎汉土瓜分,可正是豺狼当路,一时间消磨了龙争虎斗,急煎煎汉土瓜分”,借对乱世的描述,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在时代动荡下,对文化坚守与传承的艰难探索。

(二)自传色彩的融入与寓言化表达

1.《袁氏义犬》:忠义与背叛的人性寓言

该剧题材源自《南史》中袁粲的故事,陈与郊在史书记载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作,将其改编为一部表彰义犬、谴责负义者的寓言剧。剧中,袁粲被杀后,其幼子被乳母托付给门生狄灵庆,狄灵庆却因贪图赏赐而背叛,最终义犬挺身而出为主复仇。陈与郊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融入其中,借狄灵庆的背叛映射官场中的尔虞我诈,以义犬的忠诚象征自己坚守的道德准则。狄灵庆的行为恰似陈与郊在官场中所见的那些为求自保、追逐名利而背信弃义之人;义犬的不离不弃则是他渴望坚守却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道德标杆。

剧中还形成了“戏中戏”的独特结构——在第一出插入王衡的《没奈何》,通过双重叙事强化了对人性善恶的批判。《没奈何》讲述的背信弃义故事与《袁氏义犬》的外层情节相互呼应,兰台令史狄灵庆拜访恩师袁灿时,一同欣赏《葫芦先生》(改编自《没奈何》)这出戏,师生二人评戏时感叹世道艰辛、人心冷漠,而后来狄灵庆飞黄腾达后出卖恩师的行为,正应了《葫芦先生》的预言,这种巧妙的设计使该剧成为一部寄寓作者内心情感的“自传式寓言”,深刻地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uailelaifenxian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太仓市沙溪镇牛文库商务信息咨询服务部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320585MA1WRHUU8N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