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PAGE2
兵马俑景区游客体验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平衡之道
兵马俑:历史的回响与文化的瑰宝
1974年春天,陕西临潼县西杨村的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制人头碎片,这一偶然的发现揭开了沉睡地下两千多年的秦代文明宝库——秦始皇兵马俑。随后进行的考古发掘显示,秦始皇兵马俑从葬坑位于临潼宴寨乡,在秦始皇陵园东侧1500米处,这个浩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在1979年参观后曾感慨地说: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
兵马俑的发现与发掘工作经历了多个阶段。自1974年发现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了一号坑、二号坑和三号坑。这三个坑呈品字形排列,总面积约25,000平方米。其中,一号坑规模最大,为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为62米,平均深度为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坑内计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二号坑布局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三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三号坑则可能是军事指挥部,体现了这支地下军团的完整指挥体系。
从历史文化价值来看,兵马俑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重要体现。古人相信死后灵魂不灭,在另一世界继续生活,所以自古以来就有陪葬的习俗。以俑代人殉葬是社会进步的象征,秦始皇兵马俑可谓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这些兵马俑、驷马战车以及实用铜兵器,是震惊世界的大发现,是以车、骑、步、弩编制为秦始皇送葬的秦军方阵,它以恢宏的整体气势体现着秦王扫六合的强大军威与国威。
从艺术价值角度分析,兵马俑艺术是表现静止的力的艺术,重写实的形体表现。纵观兵马俑坑的布阵,表现出的视觉效果是整齐、严密,延展成一个浩浩荡荡的军事实体,作为立体空间的群体造型艺术,是大型的写实主义杰作。几与原物同大的兵马俑,是秦代陶塑艺术的代表,标志着中国雕塑艺术诞生并独立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高峰。
旅游热潮下的困境:只见人头不见俑
随着秦始皇兵马俑的世界知名度不断提升,这一文化遗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秦俑博物馆自开放以来已接待国内外观众近3000万,数十个国家的元首亲临参观。尤其在旅游旺季,兵马俑景区常常人满为患,游客摩肩接踵,导致许多游客只能只见人头,不见俑的尴尬局面。
这一现象的产生源于多方面因素。首先,游客时空分布极度不均衡,多数游客集中在节假日和旅游旺季前往,又主要聚集在一号坑的主展厅区域。据资料显示,一号坑建有拱形陈列大厅,总面积为1.6万平方米,虽然采光良好,但观众往往只能从检阅台一睹坑内兵马俑的雄姿。当游客数量超过场地承载能力时,必然导致观览体验下降。
其次,展览设计局限性也是重要因素。由于文物保护的需要,兵马俑坑内的大部分区域并未完全发掘,游客实际能够观赏到的区域有限。例如,二号坑虽然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但为了保护文物,仅局部发掘,观众可观看发掘过程,但无法近距离观赏全貌。这种保护与展示之间的矛盾,在游客数量激增时尤为突出。
此外,游客游览方式也加剧了这一现象。多数游客由于时间有限,往往选择匆匆浏览主要展区,缺乏对兵马俑文化的深度了解。有学者指出,兵马俑不仅仅是雕塑艺术,更是古代中国社会、军事、文化的全方位体现。但当游客在拥挤的环境中难以静心观赏时,这些文化内涵往往被忽视。
最后,景区管理和服务设施的不足也是导致游客体验下降的原因之一。在旅游高峰期,导游讲解、休息设施、参观路线规划等方面的不足,加剧只见人头不见俑的负面体验。
表1:兵马俑景区游客体验主要问题分析
问题类型
具体表现
影响
空间拥挤
游客集中在主展厅,人流密集
观览视线受阻,安全隐患
时间集中
节假日游客激增
接待能力超载,体验下降
展览局限
保护性发掘导致可观看区域有限
游客可观赏内容减少
信息不足
文化解读和导览服务不充分
游客对文化内涵理解有限
保护与修复:千年秦俑的重生之路
面对兵马俑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工作始终是重中之重。秦始皇兵马俑从发现之初就面临着多种保护挑战,尤其是彩绘保护这一世界性难题。据研究,秦俑原本以漆(东亚漆)打底,上施彩绘。但因2200多年埋在潮湿的地下,漆已吸饱水份,并部分分解。其后果是,出土仅数分钟,漆层碎块连带彩绘就开始干燥并从秦俑身上迅速脱落。这种迅速劣化的过程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极高要求。
为解决这一难题,文物保护专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近年来,秦俑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9月,秦兵马俑一号坑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室、二号坑考古现场发掘与保护平台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一创新举措实现了从发掘到入库的全流程闭环保护,探索形成了现场应急保护体系+考古平台体系+专用装备+信息化支撑体系的秦兵马俑发掘新模式。这一系统让彩绘俑尤其是漆底彩绘得到更为及时的全面保护,最大限度
最近下载
- ASMR简单介绍课件.pptx
- 瞭望&光大:2023商业银行数据资产估值白皮书.pdf VIP
- 2025年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诊疗专家共识(2024年版).pptx VIP
- 2024年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影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VIP
- 2024年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十一人制足球规则.ppt VIP
-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石矶娘娘是什么岩石》含答案解析.docx VIP
- [特种设备高级考试]第四,五章 磁粉检测的器材和设备.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