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精校卷2022届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VIP

精编精校卷2022届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

一、积累应用

1.按题目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晋·李密《陈情表》)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晋·_______《兰亭集序》)

(3)黄庭坚的诗歌理论讲求“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登快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化用了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答案】①.伏惟圣朝②.以孝治天下③.或因寄所托④.放浪形骸之外⑤.王羲之⑥.落木千山天远大⑦.澄江一道月分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以及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伏惟”“骸”“羲”“澄”。

2.选择题。

(1)下列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王老师一生治学严谨,教学兢兢业业,待人平易可亲,堪称为人师表。

B.有人常在网上发表惊世骇俗的言论,以为这是标新立异,不知其实是可圈可点,惹人厌烦。

C.新冠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武汉市万人空巷,整座城市的人用坚忍守护着更多人的平安。

D.在辩论赛上,小明同学总能抓住对方辩手的逻辑漏洞,一针见血、振振有词。

(2)把下列四句话填写到语段中,使语意完整,最合适的一项是:()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一百年,是中国文艺理论发生巨变、取得辉煌成绩的一百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研究中国共产党,,,,对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未来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

①在其探索和跋涉过程中有何经验与教训

②是如何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断迈向新形态的

③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

④在其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思考和总结;

A.④①③② B.①④②③ C.③②①④ D.②③④①

【答案】(1)A(2)C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兢兢业业:形容做事谨慎、勤恳。这里面是说王老师一生的教学态度非常的谨慎、勤恳,运用正确。

可圈可点: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这里根据后面惹人厌烦可知,这种言论并不值得肯定,运用错误。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这里是指因为疫情的原因,街道上没有人,运用错误。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这里面是说辩论会上小明总是一针见血,辩论的理由很充分,运用错误。

故选A。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本题中需要排序的四句话是在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的发展的,这一过程首先要实现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不断迈向新形态,所以首先是③,然后是②;

然后说到在这个过程中的做法,先是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对经验教训进行思考和总结,所以按照逻辑顺序,先①后④。

故选C。

二、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我”在中国是一个新概念

庄晓丹

①这几年中国人对待心理学是工具化的,从我的临床经验看,100个人里可能只有1个人是完全为了探索自我而来的,通常多数来访者都是想知道“我该怎么办”。他们不太看重了解自己,对自己也不太有好奇心。

②在这种概念模糊的背景下,我们谈论中国的“自我”和“自我探索”,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我甚至觉得西方意义上的“自我”,中国过去可能是没有的。

③西方的“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中国的“我”是关系性的存在,比如:对于父母来讲,“我”是子女;对于领导来讲,“我”是下属;对于妻子来讲,“我”是丈夫等等。“我”始终在一个家庭、组织、社会、阶层框架里,“我是谁”是一种社会标签,如果没有任何关系,“我”可能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④如果从西方理论角度去考虑,中国的“我”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青少年水平的“我”。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曾经提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他把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不同阶段要发展不同的社会心理能力。在青少年阶段发展的“我”,是根据周围的人和团体来定义的。我们会观察到,人在青少年阶段非常喜欢抱团和比较,因为青少年的“我”完全是根据和同侪比较来发展和定义的。

⑤但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我”实际上还需要继续发展到成年人,成为独立的“自我”,然后进入亲密关系。西方有很多理论描述独立的、成熟的“自我”,简单讲,当一个人明确知道,他脱离了所处的家庭、社会群体、社会阶层和定义时,他是谁,这就是一个独立的“自我”了。如果一个人发展出独立的“自

文档评论(0)

192****50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