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商业信用与货币流通体系.docxVIP

汉唐商业信用与货币流通体系.docx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唐商业信用与货币流通体系

站在西安的汉长安城遗址上,脚下的夯土中或许还埋着几枚泛着铜绿的五铢钱;穿过千年时光走进洛阳的隋唐洛阳城,西市遗址的瓦当碎片里,似乎还能听见当年商队用飞钱汇兑时的算盘声。汉唐两朝,一个是”文景之治”后开启丝路的雄汉,一个是”开元盛世”中万商云集的盛唐,它们不仅用疆域与文化勾勒出中华文明的脊梁,更在商业信用与货币流通领域留下了影响千年的制度遗产。这些看似冰冷的铜钱与契约,实则是当时社会经济的血脉,串联起市井巷陌的烟火气与丝绸之路的驼铃声。

一、汉代:货币体系的奠基与商业信用的萌芽

1.1从”半两”到”五铢”:货币标准化的艰难历程

汉初的货币市场,用”乱象丛生”形容毫不为过。秦代的”半两”钱原本是统一货币,但秦末战乱导致民间私铸盛行,市面上既有重仅2克的”榆荚半两”,也有重达12克的”当百大钱”,货币价值严重失衡。《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这种经济凋敝的背景下,货币混乱更成了制约商业发展的枷锁——卖布的商贩要随身带秤,买米的主妇得学辨铜质,交易效率低下到极点。

直到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中央政府终于推出了划时代的”五铢钱”。这枚直径约2.5厘米、重约4克的铜钱,正面铸有”五铢”二字,外圆内方的形制延续了秦制,却在三个关键处实现了突破:一是统一重量标准,“五铢”即十二铢为一两,五铢约合3.25克(汉制),误差控制在0.3克以内;二是采用”周郭”技术(钱边缘的凸起),防止民间剪凿取铜;三是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钟官、辨铜、技巧)专管铸造。《汉书·食货志》记载:“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云。”这种标准化的货币很快成为”硬通货”,从长安的东市到敦煌的驿站,从齐鲁的盐场到巴蜀的织坊,五铢钱的身影无处不在。

1.2赊贷与券书:早期商业信用的实践

当五铢钱让”钱同制”成为现实,商业活动的规模随之扩大,“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即时交易已无法满足需求。于是,以”赊贷”为核心的商业信用悄然萌芽。《后汉书·桓谭传》提到:“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中家子弟,为之保役,趋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这里的”放钱货”就是典型的赊贷行为——比如洛阳的铁器商向南阳的农户赊卖犁铧,约定秋收后以粮食抵账;或者长安的丝绸商给西域商队提供预付款,待驼队运回玉石后结算。

为了约束这种信用关系,“券书”应运而生。1973年出土的居延汉简中,有一枚木简记载:“甲渠候官令史董子方,贷甲渠收虏燧长赵宣麦四十二石,约至秋偿麦七十石。”这实际上是一份完整的借贷契约,明确记录了借贷双方、金额、利息(年利率约66%)、偿还时间。券书通常用竹木制成,中间剖开为二,债权人执右券,债务人执左券,还款时合券为证。这种”契约精神”甚至渗透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居延汉简释文合校》里还有”卖布券”:“神爵二年十月廿六日,广汉县二十郑里王褒,卖布一匹,贾钱三百,约至十二月尽毕。”可见当时从大宗贸易到日常买卖,信用工具已深入经济生活的毛细血管。

1.3货币与信用的互动:从市井到丝路的经济网络

五铢钱的普及与赊贷券书的使用,共同编织起汉代的经济网络。在长安的东市,酒肆老板用五铢钱从粮商处赊购谷物,酿好酒后再以赊销方式卖给往来客商;在河西走廊的驿站,戍卒用五铢钱向胡商购买胡饼,胡商则将攒下的铜钱用于采购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运到安息(今伊朗)换取香料。《盐铁论·力耕》中桑弘羊的话最能说明这种互动:“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这里的”金”虽指黄金,但五铢钱作为”纤微之贡”的等价物,实际上承担了跨区域贸易的价值尺度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汉代的货币信用体系还催生了早期的”金融从业者”——“子钱家”。《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吴楚七国兵起时,长安中列侯封君行从军旅,赍贷子钱,子钱家以为侯邑国在关东,关东成败未决,莫肯与。唯无盐氏出捐千金贷,其息什之。三月,吴楚平,一岁之中,则无盐氏之息什倍,用此富埒关中。”这位无盐氏堪称中国最早的”风险投资人”,他根据战争局势判断风险,以高息放贷,最终获得巨额回报。这说明当时的信用活动已具备初步的风险评估意识,商业信用不再是简单的人情借贷,而是基于经济理性的市场行为。

二、唐代:货币制度的成熟与信用体系的升级

2.1通宝钱制:货币体系的范式革命

如果说汉代五铢钱实现了货币标准化,那么唐代”通宝”钱的出现则是货币制度的范式革命。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下诏废隋五铢,铸”开元通宝”。这枚钱直径2.4-2.5厘米,重约4克,钱文由欧阳询书写,“开元”意为开创新纪元,“通宝”则意味着”通行宝货”。与五铢钱最大的不同在于,“通宝”不再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