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材起鼓工艺通病防治规范.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卷材起鼓工艺通病防治规范

作为在建筑防水行业摸爬滚打十余年的老施工员,我太清楚卷材起鼓这个问题有多“闹心”了。前几年在某个旧改项目里,我们刚铺完屋面卷材没半个月,就陆陆续续冒出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鼓包,后来顺着鼓包边缘撕开一看,里面全是潮乎乎的水汽——业主指着鼓包质问“这防水能管几年”时,我们这帮大老爷们儿站在太阳底下,后背直冒冷汗。从那以后,我就养成了个习惯:每次交底会都要把“卷材起鼓防治”当成重点反复念叨。今天就跟大伙儿掏掏心窝子,聊聊这让人头疼的“鼓包病”到底咋防咋治。

一、先弄明白:卷材起鼓是咋“长”出来的?

要治毛病,得先找病根。卷材起鼓说白了就是防水卷材与基层之间“攒”了气体或液体,把膜面顶成了鼓包。这些“捣乱分子”从哪儿来?咱们得一层一层剥茧抽丝。

1.1基层没“伺候好”——最常见的“祸首”

基层就像卷材的“地基”,基层没处理好,后面再怎么讲究都是白搭。我见过最典型的两种情况:

一是基层太“潮”。有些施工队为了赶工期,刚做完找平层就急着铺卷材,这时候基层里的水分还没干透。尤其是南方梅雨季,或者北方地暖回填后没充分养护的地面,基层含水率能达到10%甚至更高(正常得控制在9%以内)。等卷材一盖上,基层里的水汽受热蒸发,就跟蒸包子似的把卷材顶出鼓包。

二是基层太“糙”。有些工人图省事,找平层做完不压光,表面坑坑洼洼全是浮灰、砂粒。卷材铺上去后,这些凸起的颗粒会把卷材“顶”出空隙,空气钻进去就成了鼓包的“温床”。我就遇过一回,工人没清干净基层上的水泥渣,结果卷材铺完第二天,那些渣子周围全鼓了小包,返工的时候揭卷材跟撕创可贴似的,黏糊糊的胶全粘在基层上,费劲得很。

1.2材料“闹脾气”——藏在细节里的隐患

别觉得材料进场验过货就万事大吉,好多问题藏在运输、存储环节。比如SBS改性沥青卷材最怕“热”,我见过有些工地把卷材堆在露天,大夏天太阳一晒,卷材表面的隔离膜都软了,卷材之间黏成一块。这时候强行展开,卷材内部应力没释放,铺完后一遇高温就收缩,跟基层“闹分家”,鼓包自然就来了。

还有胶黏剂的问题。以前用过一种水性胶,工人图快没等胶面完全成膜就铺卷材,胶里的水分被封在卷材底下,过两天全变成小鼓包。后来换成溶剂型胶,又有人不按比例配,胶太稀粘不住,胶太稠又容易裹空气,怎么都闹心。

1.3施工“手太糙”——操作不细全是坑

施工环节最容易出幺蛾子,我总结了三个“常见错”:

第一是“烤不透”或“烤过头”。用火焰喷枪施工时,新手要么害怕烧穿卷材,火焰离得老远,沥青没完全熔化,卷材跟基层黏不牢;要么着急赶工,火焰停在一个地方太久,卷材被烤得直冒黑烟,后期冷却收缩,必然起鼓。

第二是“压不实”。有些工人铺完卷材随便滚两下,尤其是边角部位,滚筒压不到的地方,卷材和基层之间全是空气。我有次用针扎破鼓包,“噗”地一声冒气,那就是没压实在里头憋的。

第三是“搭接没弄好”。卷材搭接宽度不够(正常至少8-10cm),或者搭接边没清理干净,有灰、有潮,后期雨水顺着搭接缝渗进去,在底下“泡”出鼓包。去年有个项目,搭接边沾了露水没擦干,结果整个立面卷材从搭接处开始,像剥洋葱似的层层鼓包,看着心疼。

1.4环境“不配合”——老天爷也来添乱

环境因素常被忽视,可影响真不小。比如低温施工,卷材发硬变脆,铺的时候容易拉抻出裂缝,冷空气钻进去;高温施工呢,卷材软得像橡皮泥,一压就变形,跟基层接触不紧密。还有雨季施工,刚铺完的卷材被雨水一淋,基层和卷材之间的胶没干就进水,保准起鼓。我还记得有年秋天赶工,白天温度25℃,晚上骤降到10℃,卷材热胀冷缩太厉害,第二天早上满屋子小鼓包,跟马蜂窝似的。

二、别不当回事:起鼓不是小问题,后果真的很严重

有人觉得“鼓包就鼓包,反正不漏水就行”,这可大错特错。我在维修队待过两年,见过太多因为起鼓引发的“连锁反应”。

首先是“防水失效快”。鼓包的地方卷材和基层脱开,相当于在防水层上开了“透气孔”。雨水顺着鼓包边缘的裂缝渗进去,在基层和卷材之间“漫游”,时间一长,整个防水层就像铺了层“湿抹布”,该防水的地方全成了“导水层”。我修过一个地下车库,起鼓区域半年就渗漏,把业主的电动车都泡了。

其次是“维修成本高”。处理起鼓不像补个漏洞那么简单,得把鼓包区域的卷材全揭掉,重新处理基层、重新铺卷材。要是大面积起鼓,整个防水层都得返工,材料、人工、工期全搭进去。我算过笔账,一个1000㎡的屋面,起鼓率10%,返工成本至少多花3万块,够买好几吨好卷材了。

最揪心的是“业主心里有疙瘩”。去年给小区做防水,有户人家客厅天花板渗水印,查来查去是卫生间墙面卷材起鼓。老太太拉着我的手说:“小伙子,我们老两口就这一套房,您可给我弄结实了。”当时我就想,咱们干这行的,要是连这点责任心都没有,真对不起人家的信任。

三、关键在防治:把住“五关”,让鼓包无处可藏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