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淮河博物馆珍贵文物介绍
时光流转,万物更新。古往今来在中华大地上留下来太多的文物古迹,发掘出来的大多收藏在知名的国家博物馆。而今天要说到的这个地方并不大,也不出名,甚至有的人都没听说过,在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不是排在全国的前列,但是在这里却有着珍贵的文物几百件,还有秀丽的山水风光和悠久的历史。这个地方在哪里呢?这就是\t/domestic/pages/2019-05-22/_blank河南\t/domestic/pages/2019-05-22/_blank信阳淮滨县东山岛——
在\t/domestic/pages/2019-05-22/_blank河南\t/domestic/pages/2019-05-22/_blank信阳淮滨县东湖的东山岛上有家中国淮河博物馆,占地40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汉式建筑徽式风格,面积8000平方米。全馆由过岛桥梁,主体建筑和园林小品三部分组成,简约典雅古朴庄重,紧邻淮河,风光秀美。随我一起去看看。
中国淮河博物馆陈列分为自然、历史、治水、民俗、家乡五个篇章。以淮河的历史文化为骨架,治水文化为核心,民俗文化为血肉,通过叙述和实物的紧密结合,呈现一条历史的淮河,治水的淮河,文化的淮河。陈列有远古生产工具、商周青铜器、春秋战国兵器、楚国金币、明朝正德年间的石佛造像、佛首、治淮、治水、农耕等珍贵文物数百件。
水是生命之源,它不仅创造了生命,也孕育了古老的人类文明。淮河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具有南北过渡承东接西、兼容并蓄的鲜明特色。
淮河流域早在远古时代就开始有了人类活动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夏王朝首先在淮河流域支流颍水岸边告成建都,商族也在淮河流域得到了发展。夏商王朝的兴起,创造了代表东方文明的灿烂文化。上图中的红陶鸟就出土于\t/domestic/pages/2019-05-22/_blank河南淮滨沙冢遗址,龙山文化中期(距今4000年左右),是最早时期的陶制鸟类。
\t/domestic/pages/2019-05-22/_blank河南淮滨出土的春秋时期的兽面蹄足鼎,折沿,双立耳,圜底,三蹄足。出土于赵集乡左庄,通高27.2、口径21.6厘米,附耳加盖,深腹圜底,兽面蹄足,鼎盖有五柱平托环形握手,盖上和腹部满布蟠虺纹,构成细密的宽幅画面。在古代的鼎就和现在的锅具一样,都是用来烹食的。
这同样是淮滨出土的春秋时期的蟠虺夔龙敦:出土于赵集乡左庄,通高18.5,口径21.7厘米。敦为古代食器,整体略呈扁园形,盖有三捉手,器下有三侈足,相套口沿处皆有两环耳,盖和器深度相等,可分可合,分之可为两器,合之则为一器。盖与器口沿处均饰两周蟠虺纹夹夔龙纹,盖顶饰五周不同蟠虺纹,足饰兽面纹,遍体文饰纤细,造型精美,为典型的春秋时期器物。
鎏金欢喜佛:?欢喜佛,作人兽次媾状,种类甚多。欢喜佛是属于藏传佛教密宗的本尊神,即佛教中的“欲天”、“爱神”。其中男身代表法,女身代表智慧,男体与女体相互紧拥,表示法与智慧双成,相合为一人,喻示法界智慧无穷。
这块金币,出于期思古城之内。金币正面钤有“郢爰”二字的方印,它是由一件完整的金版中切割下来的一小方块,重16.9克。“郢爰”,最早使用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它是楚国特有的一种黄金铸币,其形态分方形和园形饼状两种,因为是用印戳在金版(饼)上打印而成,所以又称“印子金酒爵”。
出土的汉代铜弩机以及战国时期的铜镞。
淮河以其博大的胸怀兼收并蓄,孕育出多元和谐的文化。千百年来,淮河儿女在从事农耕,渔猎,航运制盐等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文化行为逐渐约定俗成,相沿成习。
淮河流域的风俗民情兼容南北,以淮为界物产分南稻北麦,食俗分南甜北咸,校通分南舟北车,语言分南蛮北俗。北方人的强悍和南方人的柔和都交融于淮河流域人民的习性之中。
淮河是我国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线,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南宋以后,黄河多次夺淮淮河水系遭到巨大破坏,入海出口受阻,洪水排泄不畅,流域水旱衣害频繁,形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
尧舜时明,黄淮流域洪水泛滥。大禹临危受命,改用疏导法,将洪水引入了河道洼地或湖泊,平息了洪水,他是中国历史一位成功治理水害的英雄,国功被封夏伯,也是夏王朝的缔造者。
历史上淮河的治理从未间断过,受历史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狠制,千余年来淮河流域人民在淮河水患中挣扎,在治淮劳苦中期盼。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作出了根治淮河的英明决策,中央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经过流域四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今天已初步建成具有防洪、排涝、灌溉,发电、航运多功能相结合的工程体系,不仅取得了治淮的伟大成就,也积累了治淮的宝贵经验。
抗洪抢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