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农业制度与土地关系.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农业制度与土地关系

站在西安的汉长安城遗址上,脚下的夯土还残留着两千年前的温度。风掠过残垣断壁时,仿佛能听见汉代农夫的吆喝——那是铁犁破土的声响,是渠水漫过田垄的叮咚,是谷穗在风中沙沙作响的丰收谣。汉代以”强汉”闻名,其根基却深扎在土地里。从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时对田产的谨慎,到光武帝刘秀”度田”时的激烈博弈,农业制度与土地关系始终是帝国运转的命脉。这篇文章,我们就沿着田埂、穿过牛棚、走进粮仓,看看汉代人如何用双手和智慧,在土地上书写帝国的兴衰。

一、土地所有制:从”授田”到”兼并”的变奏

1.1汉初土地制度的”重建逻辑”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汜水之阳称帝时,面对的是”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的惨状。关中地区”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汉书·食货志》)。如何让流民归田、恢复生产?汉初统治者选择了”授田制”的改良版。

根据湖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记载,汉初实行”名田制”,即按爵位高低授予土地:关内侯95顷、大庶长90顷,直到公士1.5顷,庶人1顷。这里的”名”是”占名”之意,即把土地登记在个人名下。这种制度有两个关键:一是延续了秦代”军功授爵”的传统,通过土地分配巩固新政权的军事集团;二是保留了”授田”的社会保障功能,普通庶民也能获得基本耕地(1顷约合今30亩)。

我曾在敦煌汉简里读到过这样的记录:“里正张二,正月初三,授田民李狗儿,东陌南头,田一顷,立木为界。”想象一下,初春的阳光里,里正带着木尺,农夫李狗儿跟着,在荒野里划出属于自己的土地。那根木杆插下去时,不仅是地界的标志,更是一个普通百姓对”家”的期许——有了田,就能种粟、养妻、育儿,就能在年终时给灶王爷供上一碗新米。

1.2土地私有化的”隐形推手”

但”名田制”从诞生起就埋下了私有化的种子。《户律》同时规定:“受田宅,予人若卖宅,不得更受。”也就是说,土地可以买卖,只是卖了就不能再申请。这看似限制,实则默许了土地流转。到文景时期,随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史记·货殖列传》),商业资本开始渗入土地。

《史记·平准书》记载,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那些靠盐铁、贩运发家的商人,开始用积累的财富购买土地。我在居延汉简中见过一份买卖契约:“元凤元年,甲渠侯官市,商人王三以钱五万,买民陈四田廿亩,立券为凭,中见人里长赵五。”五万钱在当时能买多少东西?《居延汉简释文合校》记录,一斗粟约10钱,五万钱够买500石粟(约合今15吨),换20亩地,可见土地价格之高,也说明商人对土地的渴求。

1.3土地兼并的”加速度”与”反制”

汉武帝时期,土地兼并进入快车道。一方面,对外战争消耗巨大,“山东被河灾,及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一二千里”(《史记·平准书》),灾民不得不卖田求生;另一方面,“告缗令”虽打击了商人,但部分官僚趁机侵吞民田。《汉书·宁成传》载,宁成罢官回乡后”贳贷买陂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成了典型的大地主。

面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的局面,西汉中后期开始尝试”限田”。汉哀帝时颁布”限田令”:“诸王、列侯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及公主名田县道,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但执行效果如何?《汉书·王莽传》说”丁、傅用事,董贤隆贵,皆不便也”,贵族官僚反对,最终不了了之。到东汉,豪强地主更进一步,形成”坞堡经济”——大庄园里有农田、果园、鱼塘、作坊,甚至私人武装,土地关系彻底从”国家主导”转向”豪强控制”。

二、农业生产:技术革新与制度保障的双重驱动

2.1铁犁牛耕:从”奢侈品”到”标配”的跨越

汉代农业生产力的飞跃,首推铁制农具的普及。《盐铁论·水旱》载:“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考古发现印证了这一点:河南巩县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出土了犁铧、锄、铲等农具范具;陕西礼泉出土的汉代铁犁,犁体长40厘米,刃宽28厘米,能深耕20厘米以上。

牛耕的推广更具革命性。汉初牛还很金贵,《二年律令·贼律》规定”盗牛者当死”,到汉武帝时,赵过推行”代田法”,明确要求”用耦犁,二牛三人”(《汉书·食货志》)。我在山东嘉祥武梁祠汉画像石上见过”牛耕图”:两头黄牛并排拉犁,农夫扶犁,后面一人播种,这场景和今天华北农村的”二牛抬杠”几乎一样。

但推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汉书·食货志》说,有些地方”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于是发明了”人力犁”——几个人拉着犁前进。这种”人拉犁”的场景,在江苏睢宁双沟汉画像石中也有描绘:四个农夫弓着背,腰上系着绳子拉犁,汗水滴在泥土里。这让我想起老家的爷爷说过:“以前没牛的时候,咱们老李家兄弟几个就是这样拉犁,腰都快断了,但总比不种强。”

2.2耕作技术:“代田法”与”区田法”的智慧

汉武帝晚年,搜粟都尉赵过总结出”代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evel来福儿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二级计算机、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5日上传了二级计算机、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