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与改革
引言
东汉自光武帝刘秀重建政权至献帝禅位,历经近二百年。其末年(约指桓、灵二帝至献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具转折性的阶段:中央权威崩塌、地方割据初现、社会矛盾激化,同时也涌现出统治集团内部的改革尝试。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并非单一因素导致的偶然事件,而是外戚宦官专权、官僚体系腐败、地方势力崛起等多重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而改革则是统治阶层面对危机时的被动应对,虽未能挽救东汉灭亡,却为后续三国政治格局的形成埋下伏笔。本文将从动荡的根源与表现、改革的尝试与局限、动荡与改革的互动影响三个层面展开分析,探讨这一历史时期的复杂性。
一、政治动荡的根源与表现
(一)权力结构失衡:外戚与宦官的交替专权
东汉自和帝起,皇帝多幼年继位,导致“主少母壮”的局面反复出现。皇太后为巩固权力,往往援引母族亲属掌控朝政,形成外戚集团。例如,章帝死后,窦太后临朝,其兄窦宪官至大将军,“兄弟亲幸,并侍宫省,赏赐累积,宠贵日盛”;顺帝时梁冀为大将军,专权二十余年,甚至毒杀质帝,“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冀闻,深恶之,遂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外戚专权虽能暂时稳定朝局,却因权力过度集中引发皇帝的强烈不满。当皇帝成年后,为夺回权力,只能依赖朝夕相处的宦官。宦官凭借贴身侍奉的便利,逐渐掌握中常侍、小黄门等要职,进而染指军权与财权。桓帝时,单超、左悺等五宦官因协助铲除外戚梁冀被封侯,史称“五侯”;灵帝时,张让、赵忠等十二宦官组成“十常侍”,“封侯贵宠,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贪贱,为人蠹害”。
外戚与宦官的交替专权,彻底破坏了东汉初期“三公九卿”的正常官僚体系。外朝官员的晋升不再依赖政绩,而是取决于是否攀附外戚或宦官;中枢决策由“事归台阁”(尚书台)异化为“权归私门”,皇帝沦为傀儡,朝廷纲纪荡然无存。这种权力结构的失衡,成为政治动荡的根本诱因。
(二)官僚体系腐败:士大夫与浊流的激烈冲突
在权力被外戚宦官垄断的背景下,东汉原有的察举、征辟选官制度逐渐变质。地方官员为迎合上级,往往推举“阀阅为尚”的世家子弟或宦官亲属,真正有学识、有德行的士人被排斥在外。史载“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正是对选官腐败的辛辣讽刺。这种状况引发了士大夫阶层的强烈不满,他们以“清议”为武器,通过品评人物、议论朝政来批判现实。太学作为士人的聚集中心,“诸生三万余人,郭林宗、贾伟节为其冠,并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形成了“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的舆论浪潮。
士大夫的清议运动直接触怒了宦官集团。宦官以“结党”罪名诬告士大夫“共为部党,诽讪朝廷”,先后引发两次“党锢之祸”(第一次发生于桓帝延熹九年,第二次于灵帝建宁二年)。第一次党锢中,李膺等二百余人被下狱;第二次党锢更将范围扩大至“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其在位者,免官禁锢,爰及五属”。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政治迫害,不仅导致“海内涂炭,二十余年,诸所蔓衍,皆天下善士”,更使得士大夫对东汉朝廷彻底失望,部分人转向支持地方割据势力,加速了中央权威的崩塌。
(三)社会矛盾激化:黄巾起义与地方割据的萌芽
政治腐败的直接后果是民生凋敝。桓灵二帝时期,“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三空之厄”成为常态。皇室为满足私欲,公开卖官鬻爵,“西园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地方官员则“赋敛烦数,苛吏夺其时,贪夫侵其财”,导致农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在这种背景下,太平道首领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组织信徒数十万,于某年发动大规模起义(史称“黄巾起义”)。起义虽仅历时九个月便被镇压,却暴露了东汉政权的脆弱性——中央军队无力平叛,只能依赖地方豪强招募私兵,这为地方割据埋下伏笔。
黄巾起义后,地方豪强与州郡官员的势力迅速膨胀。例如,并州牧董卓借平定羌乱之机掌握重兵,后乘乱入京,废立皇帝;曹操、袁绍等地方势力也以“讨黄巾”为名扩充实力。此时的东汉朝廷,“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天下分崩,方州幅裂”,政治动荡从中央蔓延至全国。
二、改革的尝试与局限
(一)士大夫阶层的抗争:从清议到实际改革
面对政治乱象,以陈蕃、李膺、刘陶为代表的士大夫并未止步于清议,而是尝试通过实际行动推动改革。陈蕃任太尉时,多次上疏直谏,要求“斥远佞邪,废黜宦官”,甚至当桓帝欲封五宦官为侯时,他以“高祖之约,非功臣不侯”为由坚决反对;刘陶任谏议大夫时,针对“货轻钱薄”的经济乱象,提出“宜更铸大钱,以救其弊”的货币改革方案,并强调“当今之忧,不在于货,在于民饥”,主张减轻赋税;李膺任司隶校尉时,严惩宦官党羽张朔,“既杀之,冀(梁冀)乃诉帝,诏膺入殿,御亲临轩,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晋文公执卫成公归于京师,《春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