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西周青铜铭文的制度信息
在陕西周原的考古工地上,当考古铲轻轻拂去最后一层黄土,一件带着绿锈的青铜鼎露出真容时,鼎腹内那行行斑驳的铭文总会让在场的学者们屏住呼吸——这些被称为”金文”的文字,不仅是三千年前匠人的刻刀与青铜的对话,更是西周王朝制度文明的密码本。它们不像《尚书》《周礼》那样经过后世编纂,而是直接镌刻在祭祀重器上的”当时人记当时事”,是研究西周制度最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将以这些青铜铭文为钥匙,逐层解锁西周政治、经济、礼制、法律等核心制度的真实面貌。
一、政治制度的立体呈现:从分封到官制的”青铜档案”
1.1分封制的实证:“受民受疆土”的具体图景
西周分封制常被概括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但具体如何”封”?大盂鼎铭文给出了最直观的答案。这件出土于陕西眉县的重器,内壁铸有291字铭文,其中明确记载周康王对贵族盂的册命:“赐汝邦司四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赐夷司王臣十又三伯,人鬲千又五十夫。”这里的”邦司”是周人旧臣,“夷司”是原属商族的官员,“人鬲”则包括从驭手到庶人的各类人口。结合《左传·定公四年》“分鲁公以殷民六族”的记载,我们终于能拼凑出分封的完整流程:除了”授土”(划定封地疆界),更重要的是”授民”——将不同族属的人口连同管理他们的职官一并赐予诸侯,这既保证了新封国的治理基础,又通过人口混编削弱了旧族势力。
小盂鼎虽因锈蚀严重未完全释读,但其中”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的记录,与大盂鼎的”赐民”形成鲜明对照:这些被征服的异族人口,正是分封时”授民”的重要来源。这种”以战俘为封民”的操作,在宜侯夨簋中也有体现——该器记载周康王改封虞侯为宜侯时,“赐在宜王人十有七姓”,“王人”即周王室直属人口,“十有七姓”则说明人口分配已细化到族氏层面。
1.2官制体系的网络:从”三有司”到”两寮”的运作
西周官制长期被《周礼》“三公九卿”的框架笼罩,但青铜铭文揭示的是更真实的运作体系。毛公鼎的497字长铭堪称”西周官制百科全书”,其中提到”卿事寮”“太史寮”两大官署,前者掌行政,后者掌文书与祭祀;又具体列举”三有司”——司徒(掌土地与人口)、司马(掌军事与军赋)、司空(掌工程与百工),这与曶鼎、扬簋等铭文的记载完全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官制的运作不仅有机构设置,更有严格的考绩与监察。师簋铭文记载周王命师”司我西东仆驭、百工、牧、臣妾”,并特别强调”毋敢不善”;大克鼎则记录克因”出纳王命”有功,被赐予大量土地,这种”因能授官,因功受赏”的机制,说明西周已形成初步的官僚考核体系。更有趣的是,史墙盘铭文在歌颂周王时,特意提到”初龢于政”,即政务的和谐运作,这暗示着不同官署间存在协调机制,绝非简单的职能叠加。
二、经济制度的微观切片:土地、贡赋与交换的”青铜账本”
2.1土地制度的真相:从”井田”到”私田”的过渡
传统认为西周实行”井田制”,但青铜铭文提供了更具体的细节。格伯簋记载贵族格伯用”良马四匹”交换倗生的”卅田”,交易时”书于典”并”铸宝簋”以为凭证,这说明土地虽名义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实际已出现受法律保护的私人交易。曶鼎铭文更记录了一场土地纠纷:贵族匡季抢了曶的”禾十秭”,法官判决”偿禾十秭,遗十秭,为廿秭”,若逾期不偿则”倍秭”,这既反映了土地产出的计量标准(“秭”为禾把单位),也说明土地收益权已被明确保护。
再看大簋盖铭文,其中”王乎吴师召大,易睽里”的记录,显示土地封赏已细化到”里”(约百亩)的单位。结合《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西周的土地管理既有”井田”的规划(九块田围绕公田),又存在”里”的实际划分;既有”公田”的集体耕作(用于贡赋),又有”私田”的个体经营(用于养家)。这种”双轨制”在五年卫鼎中体现得更明显——该器记载裘卫用”瑾璋、赤琥”等玉器交换邦君厉的”四田”,交易时”厉乃许曰:余审賚田五田”,最终”受田”并”书于册”,说明土地交易需经官方确认,且存在讨价还价的市场行为。
2.2贡赋体系的运作:从”贮”到”积”的物资流动
颂鼎铭文记载周王命颂”官司成周贮廿家”,这里的”贮”即贡赋物资的储备。结合兮甲盘”其贮毋敢不即次即市”的记载,可知西周的贡赋征收有严格的时间(“即次”)和地点(“即市”)要求。史颂簋提到”里君、百生(姓)“需向王室缴纳”贡”,而师寰簋则记录”淮夷旧我帛畮(贿)人,毋敢不出其帛、其积、其进人”,说明不同族属的贡赋内容不同:华夏族主要纳”贮”(粮食布帛),夷族除帛外还需纳”积”(军粮)和”进人”(服役人口)。
更值得关注的是贡赋的运输与管理。散氏盘铭文详细记录了土地交割时的”履田”(勘界)过程,其中提到”封于刍道”“封于原道”,这些”道”既是交通路线,也是贡赋运输的主干道。而从卣铭文”王姜令作册安夷伯,夷伯宾贝、布”的记载看,贡赋不仅包括实物,还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