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惠州儋州是指哪里.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诗句“黄州惠州儋州”是指哪里及

《自题金山画像》赏析

一、苏轼诗句“黄州惠州儋州”是指哪里?

苏轼所说的“黄州惠州儋州”分别指的是以下三个地方:

·黄州:位于今湖北黄冈市,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的第一站。

在这里,他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等经典作品。

·惠州:位于今广东惠州市,苏轼在此期间推广农业技术,并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儋州:位于今海南儋州市,这是苏轼被贬的最偏远之地。

他在儋州开办学堂,教化百姓,并创作了《汲江煎茶》《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等作品,展现了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苏轼《自题金山画像》简介

《自题金山画像》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六言绝句,作于1101年,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多次被贬。此诗作于他北归途中,途经真州(今江苏仪征)游金山龙游寺时,面对李公麟所绘的自己画像,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前两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以“死灰”“不系之舟”自喻,既表达历经沧桑后的淡泊心境,又暗含漂泊无依的孤独感。

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看似自嘲,实则以被贬之地为“功业”,体现苏轼对人生起伏的豁达态度。他将贬谪经历视为生命的重要篇章,超越了世俗对“功业”的定义。

全诗语言简洁,却蕴含深沉情感。前两句苍凉沉郁,后两句诙谐中见旷达,寓庄于谐,言有尽而意无穷。苏轼以独特视角总结一生,既展现命运的无奈,又彰显了超越苦难的精神力量,是其晚年心境的生动写照。

这首诗不仅是苏轼个人命运的缩影,更传递出一种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人生智慧,成为后世传诵的经典之作。

三、《自题金山画像》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1.原文

自题金山画像

宋·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2.注释

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庭”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3.译文

原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译文: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原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译文: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4.赏析

《自题金山画像》是北宋苏轼创作的六言绝句。此诗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续遭贬。诗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有对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多重感情交织在一起。

此诗造语苍凉,寓庄于谐,言有尽而意无穷。

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本诗更是语出惊人。

首句“心似已灰之木”,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符,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

诗人说自己心如死灰,形容心境寂静无欲,不会再为外物所动。此句化用自《庄子·齐物论》中的“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庄子借此表达无我思想,即达到淡泊超然之境后,才能领会到的自然天籁。

这一句的深层含义:苏轼一生坎坷,历经多次贬谪,晚年更是漂泊不定。此时的他,已看透世事纷扰,内心归于平静,不再对功名利禄有所追求,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与淡然。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

诗人说自己的身体像没有系缆绳的小船,随波逐流,漂泊不定。“不系之舟”本是漂泊之象,但苏轼赋予其新的内涵。舟不系,才能出入江海,有新的天地作为,象征着一种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这也反映了他在面对人生挫折时,能够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接受命运的安排,不被世俗的束缚所羁绊。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

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

诗人说,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末两句,语带诙谐,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却也深刻地传达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

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这三个地方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是失意之地,但在文学创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