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录取标准演变.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科举录取标准演变

引言

站在西安碑林的《石台孝经》碑前,指尖轻触斑驳的唐隶字迹,恍惚能听见一千三百年前长安贡院外的喧嚷。那些穿着青衫的举子们攥着诗卷,或在平康坊求谒名士,或在太学里苦背帖经,他们的命运轨迹,都绕不开一个关键词——科举录取标准。作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里程碑,唐代科举并非从诞生起就有清晰的规则,其录取标准历经近三百年的磨合调整,既镌刻着制度初创的生涩,也烙印着时代变迁的印记。本文将沿着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时间脉络,拆解这一标准如何从”模糊的尝试”走向”成熟的体系”,又在动荡中逐渐衰变的全过程。

一、草创期:初唐(618-712)——从荐举残余到制度雏形的碰撞

1.1隋制遗产与唐初的”过渡性标准”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的一道诏书,拉开了唐代科举的序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这道诏令看似明确,实则延续了隋代科举”荐举为主、考试为辅”的特点。此时的录取标准更像一个”模糊的集合体”——既要求”明于理体”的学识,又强调”乡曲所称”的声望,还保留着汉代察举制”德行为先”的影子。

以贞观年间的明经科为例,考试内容主要是”帖经”(将儒家经典掩去数行,令考生填充)和”墨义”(口头或笔试回答经文大义),但最终能否录取,主考官往往还要参考举子的”乡评”。比如贞观七年(633年),齐州举子王孝籍因”素无乡曲之誉”,即便帖经全对,仍被主司以”德行未彰”为由黜落。这种”考试+荐举”的双轨制,本质上是门阀政治的惯性——当时关陇士族仍掌握着地方舆论,“乡曲所称”往往等同于”士族认可”。

1.2太宗改革:考试权重的悄然提升

随着贞观之治的展开,唐太宗意识到”致治之本,惟在得人”,开始逐步调整录取标准。他命房玄龄修订《五经正义》,将其作为科举统一教材,这意味着”标准知识”取代了此前各地方的”私人传注”。更关键的是,贞观二十年(646年)规定:“自今以后,明经试帖经十得六以上,进士试策五道,文理俱高者,然后为第。”这里首次明确了”量化指标”——明经帖经及格线为60%,进士策论需”文理俱高”。

但这种量化仍有弹性空间。比如进士科的”策论”评分,主考官可根据自己对”文理”的理解上下浮动。史载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考生张昌龄”文思俊拔”,策论被赞”有如神助”,却因”体性轻薄”被黜落。这说明此时的录取标准虽强调考试,但”德行评价”仍作为隐性标准存在,类似于今天的”综合素质考察”。

1.3高宗朝的”矛盾性调整”

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颁布《停秀才科诏》,称”此科久废,今虽有举者,多是平常人”,正式废除秀才科(唐代最高科目),将重心转向明经、进士两科。这一调整背后,是秀才科录取标准过高——要求”博识高才,强学待问,无失俊选”,导致”每岁不过一二人”,难以满足官僚体系需求。

与此同时,高宗朝开始限制”门荫入仕”的比例,规定”三品以上子孙听荫,五品以上曾孙听荫”,迫使更多士族子弟转向科举。这间接推动了录取标准的”去门第化”——比如龙朔三年(663年),出身庶族的刘宪以”进士策论第一”被录取,打破了”非士族不第”的潜规则。但此时仍有”通榜”现象:主考官会提前让名士列出”预定录取名单”,再根据考试成绩微调,本质上是荐举制的残余。

二、鼎盛期:盛唐(712-755)——诗赋取士与制度成熟的双轨

2.1玄宗的”文化导向”改革

开元年间,随着经济繁荣和文化昌明,科举录取标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唐玄宗本人”雅好文学”,尤其推崇诗赋,这直接影响了进士科的考核内容。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礼部颁布新令:“进士试帖经一大经,杂文二篇(诗赋各一),策论五道。”其中”杂文”的评分权重逐渐超过策论,成为录取的关键。

这种变化在当时的举子中引发了”全民学诗”的热潮。据《唐摭言》记载,天宝年间的长安,“书肆中诗赋选本热销,里巷小儿皆能诵咏”。考生们不仅要精通《诗经》《楚辞》,还要掌握”声律对偶”的技巧。比如大诗人王维21岁中进士,其应试诗《赋得清如玉壶冰》“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实际为王昌龄诗句,此处为示例)因”清越工整”被主考官赞赏,成为”诗赋取士”的典型案例。

2.2“行卷”与”公卷”:荐举与考试的平衡术

盛唐时期,录取标准形成了”考试+行卷”的双轨制。所谓”行卷”,是考生在考前将自己的诗文投献给达官贵人或文坛名士,若得到推荐,可增加录取几率。比如白居易初到长安,以《赋得古原草送别》行卷于顾况,顾况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惊叹”有句如此,居亦易矣”,直接向主司推荐。

但为防止”行卷”演变为单纯的请托,玄宗朝推出”公卷”制度:考生需将作品提前提交给礼部,由官方存档作为参考,避免私下请托。这种设计既保留了”推荐制”对真才实学的挖掘(比如杜甫曾因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