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防治最佳方法:农技老兵的保稻秘籍.docVIP

稻飞虱防治最佳方法:农技老兵的保稻秘籍.doc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yox

yox

PAGE#/NUMPAGES#

yox

稻飞虱防治最佳方法:农技老兵的「保稻秘籍」

一、开篇:你是不是也吃过稻飞虱的“亏”?

去年夏天在乡下,碰到种稻的老周,他蹲在稻田边叹气:“往年一亩地能收1200斤稻子,今年才收800斤,全是这‘小虫子’闹的!”扒开他的稻秆一看,基部爬满了黑乎乎的小虫,稻穗都蔫成了“干草”——这就是稻飞虱搞的鬼。

我在基层做农技推广15年,每年都能碰到不少像老周这样的农户:要么没发现稻飞虱藏在稻丛下,等看到稻子倒伏才着急;要么乱打药,钱花了,虫子没治住,还伤了稻子。其实稻飞虱这东西,看着小,却是“稻田吸血鬼”——它用针一样的嘴扎进稻秆里吸汁液,还传播病毒,严重时能让整片稻田“一夜枯亡”(老农户叫“虱烧”)。今天就把我这些年总结的“防虱秘籍”讲给你,让你种稻时能“见招拆招”,别再让小虫子偷走收成。

二、先认对稻飞虱:别把“敌人”搞混了

稻飞虱不是一种虫,主要有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两种,习性不一样,防治方法也得区别对待,先把它们认清楚:

1.褐飞虱:最“狠”的“啃脚杆”虫

长相:成虫黑乎乎的,像小蚂蚁,爬得慢,喜欢扎堆躲在稻丛基部(离地面10厘米以内);

危害:专啃稻秆“脚杆”,吸光汁液后,稻秆会变黑、变软,最后整株倒伏,而且它只吃水稻,专一得很;

特点:怕冷,每年夏天从南方迁飞过来,9-10月灌浆期最容易爆发,就像“秋后算账”似的,专挑稻子快成熟时下手。

2.白背飞虱:最“灵活”的“咬腰杆”虫

长相:成虫比褐飞虱小,背上有块白斑,会飞,一有动静就“呼啦啦”飞走;

危害:喜欢待在稻丛中上部(腰杆位置),除了吸汁液,还传播“矮缩病”,让稻子长不高,穗子小;

特点:不怕冷,4-5月就开始出现,分蘖期到孕穗期是危害高峰,像“游击队”似的,打一枪换个地方。

简单记:褐飞虱黑,躲脚杆;白背飞虱白,咬腰杆。认对了虫,才能选对药、找对防治位置。

三、稻飞虱的“软肋”:摸清规律,才能对症下药

稻飞虱之所以难防,是因为它有两个“绝招”:一是繁殖快,一只雌虫能下200多颗卵,10天就能孵出小虫子(叫“若虫”),跟“吹气球”似的扩散;二是会躲,白天藏在稻丛下,晚上出来活动,喷药时不喷到根部,根本打不着它。

但它也有“软肋”:怕干、怕早防、怕对症药。比如它喜欢潮湿环境,田间积水多、稻丛太密,就容易爆发;要是在它刚孵出来(若虫期)就动手,比等它长成成虫再防,省一半力气。记住这个规律,防治就能“事半功倍”。

四、分阶段防治:从播种到收割,步步盯紧

稻飞虱防治不能“一刀切”,要按水稻生长阶段来,就像“养孩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照顾重点:

第一阶段:孕前防(播种-分蘖期,3-6月)——给稻子穿“防虫衣”

这个阶段是“防患于未然”,重点是不让稻飞虱在田里“安家”,主要做两件事:

1.种子处理:给种子“穿铠甲”

播前用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比例是10毫升药拌1斤种子,拌匀后晾干再播。这就像给种子穿了件“防虫衣”,小若虫刚孵出来,一咬稻苗就会中毒死,能管30-40天。去年我给老周推荐这个方法,他的早稻分蘖期基本没见稻飞虱。

2.田间管理:不给飞虱“留活路”

别种太密:每亩插秧1.2-1.5万蔸就行,稻丛太密,通风差、湿度高,飞虱最喜欢;就像人挤在小屋里,又闷又潮,容易生病一个道理。

合理排水:分蘖期保持“浅水层”(3-5厘米),别积水,雨后及时排涝,飞虱怕干,环境干了,它就不好繁殖。

清除杂草:田埂上的稗草、游草是飞虱的“藏身地”,要及时拔掉,不然它们会从杂草上迁到稻子上。

第二阶段:孕中守(拔节-孕穗期,7-8月)——设“陷阱”,早动手

这个阶段稻飞虱开始“发力”,要重点监测、及时打药,别等它泛滥:

1.监测方法:找对“侦察兵”

黄板诱捕:在稻田里插黄板,每亩插15-20块,高度跟稻丛中上部齐平。白背飞虱喜欢黄色,飞上去就粘住了,看黄板上的虫量,要是每天超过10只,就得警惕;

田间查虫:每周弯腰扒开稻丛基部(褐飞虱)和中上部(白背飞虱)看,每蔸稻子有5只以上飞虱,或者百株有100只若虫,就得打药了,别等它“聚堆”。

2.打药技巧:打准位置,选对药

选对药剂:

防白背飞虱:用烯啶虫胺水剂(每亩20毫升)或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每亩10克),兑水30公斤;

防褐飞虱:用吡蚜酮悬浮剂(每亩25毫升)或三氟苯嘧啶乳油(每亩15毫升),兑水40公斤(褐飞虱在基部,要多兑水,喷透)。

注意:别用单一药剂,比如长期用吡虫啉,飞虱会产生抗性,最好两种药轮换用,比如这次用烯啶虫胺,下次用噻虫嗪。

喷对位置:

白背飞虱:喷稻丛中上部,对着稻穗和

文档评论(0)

eorihgvj5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