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联网设备管理流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业物联网设备管理流程

作为在智慧农业领域摸爬滚打了六七年的技术运维人员,我太清楚一套成熟的农业物联网设备管理流程对农户意味着什么——它不是简单的“装设备、看数据”,而是从规划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守护,是让传感器“长”在地里、让数据“活”起来的关键。今天我就以亲身经历,把这套流程掰开了、揉碎了讲,希望能给同行和新农人一点参考。

一、前期规划:把“需求”刻进泥土里

刚入行时,我犯过一个傻:带着最贵的传感器去给老张叔的草莓棚做方案,结果他指着设备直摆手:“这玩意儿能防霜不?能告诉我啥时候该关棚不?花这么多钱,不如多买两箱有机肥!”那时候我才明白,农业物联网不是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得先蹲在田埂上听懂农户的“土话”。

1.1需求调研:从“要什么”到“用什么”

需求调研是流程的起点,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我一般会带着三个问题下田:

种什么?是露天种植(玉米、小麦)还是设施农业(温室、大棚)?不同作物对监测参数的需求天差地别——种葡萄要关注光照时长,种蘑菇得盯着CO?浓度;

怎么管?农户是家庭小农场还是合作社?管理半径多大?比如50亩的果园和500亩的粮田,传感器的布设密度、通信方式(LoRa还是4G)完全不同;

缺什么?是总涝根想测土壤湿度?还是总冻苗想加温度预警?有次给养牛场做方案,农户说“牛棚味大”,最后我们加了氨气传感器,比单纯测温度实用得多。

调研时我习惯带着笔记本蹲在田头,老张叔抽着烟说“去年雨水大,西边那块地总涝”,我就在地图上标个圈;李大姐指着大棚说“晚上关棚晚,苗子总打蔫”,我就记下来需要时间触发的自动关棚功能。这些“土话”最后都会变成需求文档里的“土壤湿度传感器需覆盖西地块0-30cm土层”“温室卷帘机需支持定时/远程双控”。

1.2方案设计:在“理想”和“现实”间找平衡

有了需求清单,接下来是方案设计。这一步要像搭积木——先定“骨架”(通信网络),再装“神经”(传感器),最后连“大脑”(平台系统)。

通信网络选哪种?我碰过最棘手的情况:有个茶园在山沟里,4G信号时有时无,用LoRa的话基站得架在山顶,太阳能供电还得防暴雨。最后折中选了“LoRa+窄带物联网(NB-IoT)”混合组网,传感器用LoRa连到山脚下的中继器,再通过NB-IoT上传云端。

传感器怎么布?不是越密越好!比如监测50亩玉米地的土壤墒情,按“梅花形”布5个点比布20个点更划算——中间点测深层(40cm),边缘点测浅层(20cm),既能覆盖差异,又能降低成本。

供电怎么解决?太阳能板是首选,但得考虑灰尘、鸟粪遮挡(我见过最离谱的:麻雀在太阳能板下搭了窝)。后来我们加了倾角调节支架,让板子和地面成45度,雨水一冲就干净;偏远地块配小容量锂电池,定期换比拉电线便宜。

方案设计完,我会拉着农户、村里技术员开“土专家评审会”。有次给蔬菜合作社做方案,老支书指着图纸说:“东边机井旁那个传感器,别装在垄沟里,打药车压坏过水泵”,一句话就让我们改了3个点位——实践经验比理论管用。

1.3预算评估:把钱花在“刀刃”上

预算不是简单的“设备单价×数量”,得算“全周期账”。我有个Excel模板,分三部分:

硬件成本:传感器、网关、立杆、太阳能板(注意!支架要防锈的,铁的用两年就锈穿,不如多花点钱买镀锌的);

安装成本:人工(山地安装比平地贵30%)、运输(偏远地区要加货车进山费)、辅材(防水胶布、绝缘胶带这些小物件最容易漏算);

运维成本:每年的流量费(传感器用NB-IoT的话,单设备一年30块)、校准费(土壤传感器每半年得用标准仪校准,一次200块)、易损件更换(太阳能板清洁服务,南方雨季每月一次)。

记得给农户算笔“明白账”:“您看,装这套设备前期投3万,但能少浇30%的水,农药用得准了,一年能省2万多,两年就回本。”数据比话术更有说服力。

二、设备采购与验收:把“可靠”锁进包装箱

采购环节最容易踩坑。我刚独立负责项目时,图便宜选了款“高性价比”传感器,结果装到地里半个月就开始跳数据——后来才知道,那家厂用的是二手芯片,防水等级也不达标。现在我总结出“三看三验”法,几乎没翻过车。

2.1供应商筛选:不选“最便宜”,只选“最对路”

看资质:优先选有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农业物联网设备认证”的厂家,至少得有ISO9001质量体系;

看案例:让厂家提供3个同类型项目(比如种番茄的棚,就找同样种番茄的案例),实地去看设备用了1年以上的,问农户“漏过数据没?换过几次件?”;

看服务:必须签“72小时响应”条款——去年有个项目,传感器突然断联,厂家技术员当天坐高铁赶过来,比拖三天再修强太多。

2.2到货验收:拆开包装,看到“芯”里

设备到货那天,我必定搬个小马扎在仓库里守着,拆箱像拆“盲盒”但更仔细:

外观检查:传感器外壳有没有划痕(尤其是防水胶圈,有磨损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