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的《三衢道中》曾几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曾几的《三衢道中》曾几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曾几的《三衢道中》曾几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及标准注音

三衢道中

南宋?曾几

méizǐhuángshírìrìqíng,xiǎoxīfànjìnquèshānxíng。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lǜyīnbùjiǎnláishílù,tiāndéhuánglísìwǔshēng。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标题“三衡道中”为相关搜索者笔误,正确为“三衢道中”。“衢”(qú)指衢州(今浙江衢州),古时为浙西交通要道,“三衢道”即途经衢州的道路。

二、字词注释

梅子黄时:指初夏梅雨季节,通常在每年6-7月,此时梅子成熟变黄。中国气象局明确此季节江淮流域多阴雨,但诗中“日日晴”为反常好天气。

泛尽:乘船行至溪流尽头。“泛”指乘船漂浮,体现行程的悠然。

却:再、又,表转折,写出行程从水路转陆路的灵活变化。

绿阴:绿树的浓荫,“阴”同“荫”,古时常用写法,呼应初夏植被繁茂的景象。

不减:没有减少,对比来时与归时的景色,暗指绿意依旧浓郁。

添得:额外增添,“添”字赋予画面动态感,暗含意外之喜。

黄鹂:一种鸣禽,羽色鲜黄,鸣声清脆,常被赋予春末夏初的时令意象。

三、白话译文

梅子变黄的时节,天天都是晴朗天气。

乘小船行到小溪尽头,又改走山路前行。

归来路上的绿树浓荫,一点不比来时少,

还额外添了几声黄鹂清脆的鸣叫。

四、作者简介

曾几(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河南洛阳人,南宋诗人、官员。他早年师从江西诗派黄庭坚,后突破门派束缚,提出“活法”作诗理论——主张诗歌既要守法度,又要灵动自然,贴合生活本真。

曾几为官清廉,因主战遭秦桧排挤,后复职任浙西提刑(主管地方司法刑狱)。他的诗歌多写自然景致与日常闲居,语言清淡如茶,却藏着温润的情感,代表作《三衢道中》《大暑》《苏秀道中》均体现此风格。作为陆游的老师,其诗风对南宋后期诗歌发展影响深远,作品收录于《茶山集》。

五、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曾几任浙西提刑期间。当时他途经三衢道(今浙江衢州至金华一带),正值初夏梅子黄熟的时节。

按中国气象局记载,梅雨季节本是“阴沉多雨、高温高湿”的天气,而诗人此行却遇上“日日晴”的反常好天。彼时他刚经历官场沉浮,重拾官职后心境舒展,这般意外的晴好天气,恰与他轻松悠然的心境相契合。诗人将途中所见所感随手写入诗中,既无刻意雕琢,也无宏大叙事,却成了流传千古的佳作。

六、相关知识梳理

(一)梅雨季节的文化与气候

气候特征: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的典型天气,入梅多在6月上旬,出梅在7月上中旬,核心特点为“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偏多”。诗中“日日晴”属“空梅”(干黄梅)现象,较为罕见。

文化对照:与曾几同时代的司马光在《有约》中写道“黄梅时节家家雨”,精准描绘了梅雨常态;而《三衢道中》的“日日晴”以反常之景,更显行程的珍贵与心境的愉悦。

农谚智慧:民间有“春暖早黄梅,春寒晚黄梅”“雨打黄梅头,堤岸变成沟”等谚语,反映古人对梅雨的观察,也反衬出诗人遇“晴黄梅”的幸运。

(二)三衢道的地理渊源

三衢道位于今浙江西部,以衢州为中心,是古时连接浙皖赣的交通要道。衢州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山路蜿蜒,溪流纵横,自古便是文人墨客行旅必经之地。

曾几此行从水路转山路,正是当时三衢道的典型行程——山区溪流浅窄,行船至尽头需改走山路,“泛尽却山行”一句真实还原了当地的交通风貌。

(三)“活法”诗论在诗中的体现

曾几的“活法”主张打破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处”的桎梏,追求“自然灵动、贴合生活”。《三衢道中》便是绝佳例证:

意象寻常:“梅子”“小溪”“绿阴”“黄鹂”都是初夏常见之物,无生僻典故;

语言通俗:“日日晴”“四五声”如日常闲聊,却精准传递时令与心境;

结构灵活:从天气到行程,再到景色与声音,脉络自然如行旅本身,无刻意布局之感。

七、深度赏析

(一)行程中的心境流转:从“闲”到“喜”的递进

读这首诗,仿佛跟着诗人走了一趟初夏的三衢道,心境也随行程慢慢舒展。开篇“梅子黄时日日晴”,先交代时令与天气——本是多雨的梅季,却天天放晴,一个“日日”藏着不易察觉的欣喜,就像久阴逢晴时,连呼吸都变轻快的感觉。

接着“小溪泛尽却山行”,写行程的变化。乘船到溪头,不纠结“路断了怎么办”,反而自然改走山路,一个“却”字透着随遇而安的闲淡。这种不慌不忙的状态,恰是诗人官场沉浮后,对生活本真的回归——不再执着于既定路径,反倒能发现意外之美。

尾联“绿阴不减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