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里的山川——读冯至《山水》.doc

灵魂里的山川——读冯至《山水》.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灵魂里的山川——读冯至《山水》.doc

灵魂里的山川——读冯至《山水》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10月到11月间,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连载了贺麟撰写的长文《德国三大伟人处国难时的态度》。文中列举了歌德、黑格尔、费希特三位德国的文化巨人在国难之际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知识分子立场,并谓之以“诗的”、“散文的”和“戏剧的”三种人格标准。其中歌德被作为“诗的”人格的代表。他在1792年德军攻法前夕仍然与王子探讨颜色研究中所得的新学说一事,诠释着那在临难之际仍然保持着对纯粹的精神探索的热情的诗性哲学。诗人的敏感和对生命本真的兴趣,使歌德在离乱之间仍有着“险夷原不滞胸中,曷异浮云过太空”的超拔襟怀。冯至曾作十四行诗赞美歌德对生活和世界真理的不断求索:“你八十年的岁月是那样平静,/ 好像宇宙在那儿寂寞的运行,/ 但是不曾有过一分一秒的停息,/ 随时随处都演化出新的生机,/ 不管风风雨雨, 或是日朗天晴。”而冯至本人在抗日战火之下,也表现出了一种“歌德式”的诗性生活态度,寄情于那“灵魂里的山川”。 在散文集《山水》中,《怀爱西卡卜》和《罗迦诺的乡村》两篇作于1937年的吴淞。此时战争的阴霾已经渐渐逼近,作为战略要地的吴淞也已处在炮火的威胁之下。而冯至却将他的思绪投向了遥远的欧洲,投向了两个不知名的村庄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怀爱西卡卜》写了一个正逐渐被战争逼视的德国山村,那儿的人们一直过着质朴悠闲的生活,无论是分居的房东夫妇,还是永远在“搜集材料”的P君,都陶醉于那里“自由的空气”,但政治的争斗正慢慢影响着它,“人人都有大势已去之感”。虽然与历史联系起来,这篇散文同样有着呼求和平的主题,但从其本身来看,作者表达的最为突出的意图是希望政治与生活剥离,还生活以本来的面目。P君说“所谓情感是看不出来的,威力反倒受人崇拜。我们在炉边纵谈一晚人类的爱,赶不上一个说谎的人在群众中大声一呼的万分之一。”无疑作者在这里更多的强调爱和情感,强调这才是人生本来的态度。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而在读《罗迦诺的乡村》时,更多的让人联想到《桃花源记》。“乘车穿过了郭塔尔得山洞,便走入瑞士东南的特精省……”南欧的风物便以这种“桃花源”的方式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了。而对那些“百余年不知干戈”的“特精省人”的描述,又一再的让我们将他们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联系起来。当然作者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为我们构筑一个欧洲的“世外桃源”,他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期望都注入了对罗迦诺山村生活的刻画之中。罗迦诺的生活是松散随便的,邮局里承担工作的是“三位一体”的邮递员的妹妹;公共汽车可以为一个在阳光下不紧不慢盖邮戳的老邮差等上半天;送面包的少年可以因为台阶过高而罢工。罗迦诺的生活态度和工作习惯让作者这种“过惯都市生活的人看来,有些看不下去,但同时又觉得也实在亲切可爱。”这种亲切可爱来源于生活在剥去了城市生活所强加的种种规范限制后所露出的本来面目。冯至曾将里尔克观察世界的方式总结为“赤裸裸地脱去文化的衣裳,用原始的眼睛来观看”而在《罗》文中,冯至显然援借了里尔克的方法,将生活放到一个不依附于其他文化规则外衣的情境下加以揣摩,进而发现了它本身的意义。对生活本身的发现,也吸引了作者,他自己也“不知不觉把皮鞋脱去,换上家乡的布鞋,把领带抛开,换上反领的衬衫,时表也用不着,锁在箱子里,自有那日出日落给我们正确的时间——”外衣表征着城市生活所订立的等级,而时钟则表示着城市工作的规范,解除他们意味着完全摆脱了城市生活的意志,而实现了生活对于原初状态的回归,抑或超越。冯至在散文中所表现的对生活原生态的趋近和对城市生活的反驳,并不简单的是因为身处战争状态下的隐逸式的逃避,在早先的作品中,冯至已经隐约吐露出他对于城市生活的不满。在他那早年一系列以“阴沉,阴沉……”结尾的《北游》组诗中,哈尔滨的城市生活就被描说成一个迷乱而充满痛苦的“地狱”,诗人自觉像一个“溺在水里的儿童”只能“隐隐地望见岸上的乡村”。此处表达的对城市的厌恶,对“乡村”的遥望,无疑是与《罗迦诺的乡村》中所体现出的对待生活的看法相合的。 - 如果说上面所提到的两篇文章还有着与当时的战事或多或少的联系的话,那其后在昆明杨家山的小茅屋中所写的几篇散文,则更能够说明冯至那种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生命本真的“歌德式”的态度。尽管此时在昆明的上空已经能听到空袭的警报,尽管1941年下半年冯至开始“不断生病”,但寄居山林的诗人却从身边的平凡风物之中寻找到了对生命的兴味。“昆明附近的山水是那样朴素,坦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