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谢宣城之死.doc
谢宣城之死
--------------------------------------------------------------------------------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这是唐人李白的诗,诗中提到的谢玄晖,即谢跳,又称谢宣城,因为他在那里当过一阵子相当于行署专员的太守而得名。旧中国有这种或以其家乡,或以其为地方官而名之的惯称。
在中国文学史上,谢眺又称小谢,以区别于谢灵运的大谢。二谢俱为南北朝时山水诗人,大谢(385—433)在宋,小谢(464—499)在齐,俱为一代诗宗。很可惜,这两位,前者被宋文帝“弃市”于广州,后者被东昏侯“枭首”于建康,皆未获善终,中国诗人之不得好结果,在文学史上,他俩几乎可以拔得头筹。
有什么法子呢?或许只好归咎于命也运也的不幸了。
其实,我一直觉得,上帝,如果有的话,一定是他老人家有这种恶作剧的偏好。当一个有才华的文人,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总是要安排一百个嫉妒有才华的小人,在其周围。他这样做,显然不是怕诗人或者作家,孤单寂寞,为其做伴,而是要他们来挤兑,来修理,来收拾,来让诗人或作家一辈子不得安生的。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因此,文人的一切不幸,根源可能就在于这一与一百的比例上。
这非正常死亡的一对叔侄,均出身于南北朝顶尖贵族家庭之中。谢氏原为中朝衣冠,祖籍河南陈郡阳夏,南渡后,经晋、宋、齐、梁数朝的繁衍生息,以深厚的中原底蕴,悠久的华族背景,在秀山丽水的钟灵毓秀下,在景色风光的陶冶熏染中,成为才士迭出,秀俊相接,文章华韵,名士风流的大家族。刘禹锡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南北朝两大豪门终结的一阙挽歌,但六朝古都的昨日辉煌,仍会从这首绝句中勾起许多想象。
谢氏门庭中走出来的这两位诗人,谢灵运结束了玄言诗,开创了山水诗的先河,谢脁的诗风,更为后来盛唐诗歌的勃兴,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两谢死后,后继乏人,谢氏门庭也就结束了麈尾玄谈,雅道相继的文化传统。此后,石头城里,蒋山脚下,剩下的只有朱雀桥畔的绮丽往事,乌衣巷口的凄美回忆。
解放前夕,我还是个青年学生,在南京读书时,曾经专程去探访过乌衣巷。那条窄陋的旧巷,已经难觅当日的衮冕巍峨,圭璋特达的盛况,但是那不变的山色,长流的江水,古老的城墙,既非吴语,也非北音的蓝青官话,似乎还透出丝丝缕缕的古色古香。尤其当春意阑珊,微风细雨,时近黄昏,翩翩燕飞之际,那一刻的满目苍凉,萧条市面,沧桑尘世,思古幽情,最是令人惆怅伤感的。
谢眺死后三百年,恰逢中国诗歌的盛唐季节,一位来自西域碎叶,带有胡人血统的诗人,一位且狂又傲,绝对浪漫主义的诗人,以心仪之情,以追思之怀,站在谢眺徘徊过的三山之畔,望着那一江碧练,在晚霞余绮中静静流去的情景,诗意不禁涌上心头,便有了“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这首诗。
-
李白在这首诗中,将谢眺的原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化人自己的作品,这是中国旧体诗常见的手法,既是一种认同,一种共鸣,也是时空转换中艺术生命力的延续、张扬和创新,非高手莫能为。谢脁为大手笔,李白也为大手笔,李白将相隔三个世纪前同行的诗句和名姓,慷慨地书写在自己的作品中,我认为是大师对大师心灵上的折服。
他很少敬服谁,独对谢脁,脑袋肯低下来。
读李白作品,我有种感觉,他是把谢玄晖看做艺术上的守护神,一生谨守着谢脁写诗的原则,追求“圆美流转如弹丸”至善境界。而且还身体力行,始终追踪着谢脁的足迹,走他走过的路。天宝十三载(741),买舟西上,来到谢脁任太守的安徽宣城。在那里一待就是三年,看过许多风景名胜,写过很多绝妙好诗。二十年后,李白六十岁了,远放夜郎,遇赦回归,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已是意兴阑珊之人,上元二年(761),仍旧不辞辛劳,又一次来到宣城,向他精神上的师友,做最后的告别。
李白是狂傲的,对于谢脁,对于谢脁的诗,对于谢脁的一切一切,却永远抱有那一份强烈的热衷,和绝不掩饰的关爱,这是文学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在李白的作品中,触目皆是谢脁的名字:
“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
“诺谓楚人重,诗传谢脁情。”
“曾标横浮云,下抚谢脁肩。”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脁楼。”
“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
“宅近青山同谢脁,门垂碧柳似陶潜。”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对谢脁的这段不渝之情,实在让我们感动。
于是,我就不禁质疑曹丕的“文人相轻”说。中国文人,是不是如鲁迅先生一论,二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