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与《牡丹亭》.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汤显祖与《牡丹亭》.doc

汤显祖的生平和思想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出生于读书世家,十四岁补为诸生,二十一岁中举,文名渐隆。因拒绝当朝权相张居正的延揽,几次会试均落选,直到张居正去世,他才于万历十一年(1583)考中进士,此时已三十四岁。次年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后升任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 汤显祖生活在明代中后期,此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日渐严重。嘉靖皇帝喜好炼丹,万历皇帝“酒色财气”四毒俱全。朝廷党争不断,边关北有俺答部落骚扰,南有倭寇侵犯,社会各种矛盾日趋激化。汤显祖性格耿介,早年热心政治,虽身为闲官,难有作为,但思想倾向上与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李三才等东林党人相近,来往密切。万历十九年,他目睹江南水旱相继、瘟疫横行,民不聊生的惨状,上了一道《论辅臣科臣疏》,揭露赈灾官员贪贿行为,指出朝廷前十年张居正刚而有欲,后十年申时行柔而有欲,并将矛头直指万历皇帝,因而震动朝野,激怒皇上,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后在浙江遂昌做了五年知县,其间兴教劝学,灭虎清盗,颇有政声。尤其在除夕放囚犯回家团聚,确为大胆之举,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此时汤显祖深感朝政日非,官场黑暗,从政热情渐渐冷却,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毅然辞官,隐居故乡王茗堂中。主要精力从事戏剧创作。 汤显祖早年受过正统儒家思想教育,也受过神仙佛老思想影响。少年时代师从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罗汝芳,受其反对程朱理学的思想影响很大。在南京任职期间,认识了著名的禅僧柴柏大师,并结为挚友。后又读到李贽的《焚书》,极为倾慕。辞官后,曾在故乡与李贽相会。柴柏大师和李贽均是晚明反传统反礼教的斗士,被称为“一雄一杰”,“二大教主”。他们崇尚人性真情,反对虚伪残忍的程朱理学,张扬个性自由的思想无疑对汤显祖的处世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汤显祖正是在这样的时代环境和思想文化氛围中,开展他富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戏剧创作活动,在文学艺术领域形象地表达出尊情抑理的进步社会观和人生观,为后世留下了一批戏剧珍品。所作传奇有《紫钗记》(由早年所写《紫箫记》改作),《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诗文集有《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集》等。其所存著作现合刊为《汤显祖集》。 汤显祖有着鲜明进步的文学观。面对着以理格情、无视人性尊严的现实,他自觉地运用泰州学派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哲学武器,通过文学的形式以情格理。认为“情在而理亡”(《沈氏弋说序》),从而提出了富有挑战意义的“至情”论,并以此作为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他曾公开宣称:“诸公所讲者,性;仆所言者,情也”(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这就在创作理论上,找到了当时所能提供的反对扼杀人性的有力武器;在创作实践上,准确抓住了文学描写人性、反映人的生命欲望和生命活力的“真情”这一艺术特征,从而表现了个性解放的可贵精神。因此,汤显祖以显著的创作实绩,赢得了“言情派”代表的美誉。此外,汤显祖以其超人的艺术才华为基础,十分强调发扬作家的个性和创造性,因而在创作方法上,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在《序丘毛伯稿》中说:“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重在奇士。士奇则心灵,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下上天地,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如意则可以无所不如。”主张作家在创作上 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是汤显祖追求文章尚奇的又一特色,并对比他稍后的公安派提倡的“性灵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作家批评自己的《牡丹亭》有不协律之病,甚至任意窜改的现象,汤显祖大为不满,并在理论上予以有力驳斥:“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答吕姜山》),语气虽难免过火偏激,但其精神却符合戏剧艺术创作规律,无疑是进步可取的。 第二课时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其得意之作。一问世即轰动剧坛,“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在当时年青女子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和震撼,形成戏剧文化现象中的一种奇观。娄江女子俞二娘读《牡丹亭》后,于17岁就哀感身世而亡。传说内江一女子读了汤显祖剧本后,愿嫁给他,因见其已满头白发而投水身亡(焦循《剧说》)。杭州演员商小玲在演《牡丹亭?寻梦》时气绝而亡,最著名的是广陵冯小青的故事,她所写的绝命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蒋瑞藻《小说考证》),典型地代表了当时女子观看《牡丹亭》之后的深切感受。凡此种种,均说明了作为中国戏剧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牡丹亭》所产生的巨大艺术力量和深远的影响。 《牡丹亭》所描写的确实是一个为追求爱情而“一灵咬住,死死不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