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知识城——中国科技.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跨世纪知识城 中国科技 科技知识的积累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青铜器时代的到来 人类古代历史上,生产工具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石器时代、 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我国和古代东方一些国家在青铜器时代就出现 了奴隶制国家,而希腊等国家的奴隶制是同铁器时代相并行的。 所谓青铜,主要是铜、锡、铅等元素的合金。它与纯铜相比,熔点 较低,硬度增强,因而具有较好的铸造性能和机械性能。 青铜器的使用与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青 铜器的使用是从制作工具开始的。原始社会末期和夏代出现的少量青铜 器中,主要是生产工具。郑州商代中期铸铜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镢范,占 此遗址中可辨认的铸范的大多数。这些范没有花纹,是实用的农具,而 不是祭祀用的礼器。在殷墟等地还发现了有使用痕迹的铜铲。西周时, 青铜农具种类和数量都增加了,从翻土、中耕除草到收割的农具都有用 金属制造的,但木、石农具仍在农业生产中继续使用。青铜制的手工业 工具使用更为广泛,种类有斧、斤、凿、钻、刀、削、锯、锥等。商、 周时候的奴隶主已控制着一支用青铜武器武装起来的军队,所以青铜武 器出土数量很大,主要有戈、矛、钺、镞、剑等。出土的青铜礼器和生 活用器种类繁多,此外还有乐器、车马器,它们铸造精美,有的小巧精 致,有的大而富有气势,如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重达 875公斤,称得 上是重器。所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典型地代表了奴隶制时代高度发 展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水平,成为这一时代鲜明的标志。到战国时期, 青铜冶铸工艺还继续有新的成就。 都江堰工程 都江堰在四川灌县,是世界闻名的古老而宏伟的灌溉工程。它是秦 昭王 (公元前306—前251年)时,蜀守李冰领导人民修筑的。李冰学识 渊博,精通天文地理,对岷江的水量变化和附近的地形以及如何开渠引 水、灌溉农田都相当了解。都江堰由分水工程、开凿工程和闸坝工程组 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谓分水工程,即在灌县西北的江心洲筑分水鱼嘴, 把岷江一分为二,东面为内河,供灌溉之用,西面为外江,是岷江本流, 沿江筑有堤防,鱼嘴和堤防的修筑均就地取材,用装有卵石的大竹笼垒 筑而成。开凿工程则是在前人,即约早于李冰二三百年做过蜀相的孔明 所修工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使内江有足够的水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 原上密布的农田灌渠。闸坝工程则包括调节入渠水量的溢洪道——飞沙 堰和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的一整套闸坝设施。三者相辅相 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工程系统。在内江引水口还 “作三石人,立三水 中”,这些石人显然起着水尺的作用,由此可以测知内江的进水流量, 为整个工程系统的水位调节提供依据,以达到周密合理的灌溉、防洪, 分配洪、枯水流量的目的。 都江堰的兴建,使成都平原大约 300万亩良田得到灌溉,从此 “水 旱从人”、 “沃野千里”,使四川自古成为“天府之国”。即在今天, 都江堰仍发挥着巨大的水利作用。 《山海经》与地理学 《山海经》由山经、海经和大荒经组成。其中山经写成时间大约在 春秋之末,海经和大荒经是后来陆续增补而成的。山经从取材、内容到 结构都比较朴素,它是首次对超出黄河和长江流域之外的广大地区进行 自然环境方面的综合概括的文字。它按方位分东西南北中5部分,各部 分以山为纲,展开叙述,其中以河南西部作为主要部分的 “中山经”叙 述最详。 山经又详略不一地论述了各山有关位置、水文 (包括河流的发源、 流向、湖泊、沼泽等)、动植物 (包括其形态性能和医疗功效)、矿物 特产 (包括产地、色泽等特点)以至神话传说等的情况。 海经和大荒经的内容因传闻和神话较多,在地理学上的地位不如山 经重要。 《黄帝内经》 正是在无数医学家的临床实践和不断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在战国晚 期出现了一部内容丰富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 它既非记述一时之言,又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一个时代医学进展的总 结性巨著。 《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 它以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等基础理论为论述重点,兼顾 针灸、经络、卫生保健等多方面的内容,为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文档评论(0)

山丹丹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