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序言
法国历史学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的名著 《旧制度与大革命》,经
冯棠翻译,桂裕芳教授校阅,最后由我审订,终于同读者见面了。原著出版
于1856年,135年后才有汉译本,似乎委屈了这部 “经典著作”。但是即使
在欧美,托克维尔的名声和学术地位也是近几十年才最后确立的。
托克维尔的成名作是1835年问世的《论美国的民主》第一卷,第二卷出
版于1840年,次年他就荣膺法兰西学院院士,仅岁。此后15年他没有发表
什么重要著作,只在从政之余思索新著的主题。
托克维尔虽出身贵族,但在政治上倾向于自由主义,曾拒绝继承贵族头
衔。他目睹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二月革命又推鄱七月王朝;1839年起任
众议院议员,二月革命后参与第二共和国宪法的制 订并一度在秩序党内阁中
任外交部长 (1849年6──10月)。路易·波拿巴的1851年12月政变和第
二帝国专制政府的建立令他悲观失望,迫使他成为“国内流亡者”。《旧制度
与大革命》就是在这段政治大变动时期酝酿成熟的,这部著作浸透着他对拿
破仑第三专制制度的仇恨。
在托克维尔之前已有梯也尔、米涅、米什勒、路易·勃朗、拉马了等文
人政客撰写的法国革命史和帝国史。这些著作对这场大革命都有独到见解,
但基本上都是多卷本的叙述史。托克维尔不仅在历史写作方法上与他们不同
(他几乎从不援引这些历史家),而且视野更为广阔、更为深凿:他把1789
年以后的60年历史看作一个整体,统称之为法国革命。他的初衷是以十年帝
国时期 (1804—1814)作为主题,不是重写一部梯也尔式的帝国史,而是试
图说明帝国是如何产生的,它何以能在大革命创造的社会中建立起来,凭借
的是哪些手段方法,创立帝国的那个人 (拿破仑)的真正本质是什么,他的
成就和挫折何在,帝国的短期和深远影响是什么,它对世界的命运,特别是
法国的命运起了什么作用……总之,托克维尔企图解释那些构成时代连锁主
要环节的重大事件的原因、性质、意义,而不是单纯地叙述史实。虽然托克
维尔后来放弃了对第一帝国的研究,把注意力移向大革命的深刻根源——旧
制度,但是他的分析方法并夫改变。用托克维尔自己的话说,他要把 “事实
①
和思想、历史哲学和历史本身结合起来”。 他要以孟德斯鸠为榜样,写一部
②
像 《罗马盛衰原因论》那样的著作, “为后世留下自己的痕迹”。尽管他也
参政者政,但他自信 “立言”比“立功”更适合自己的性格。(3)
同盂德斯鸠一样,托克维尔出身于穿袍贵族家庭,当过法官,他的父母
在大革命时被捕入狱,如果没有发生热月政变,恐难逃过断头这一关。家庭
的阶级烙印深深地刻在他身上,这在他的著作中,特别在他的回忆录和书信
中充分地流露出来。然而,作为一个经历过重大历床事变的观察家,一个混
迹于政治舞台的反对派,一个博览群书、泛游异国 (除欧美各国外,他还到
过阿尔及利亚,发表过关于阿尔及利亚的著作)并直接接触到第一手史料的
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又具备与众不同的敏锐洞察力,一种力图超越本阶级狭
隘利益的社会意识,一种植根于本国实际的历史感与时代感。
这种矛盾性或两重性首次表露在他的早期著作 《论美国的民主》中:他
① (3)托克维尔致唇斯塔夫·德·博蒙信 (1850 年12 月26 日),见《全集》vIII ,2 ,343 页。
② 《罗马盛衰原因论》,婉玲译,商务印书馆,1962 年版。
一面盛赞美国独立后出现的一个平等、民主的新社会,并且预言民主是世界
历史的大势所趋,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与此同时,他又认为在民主社会下
会出现 “大多数人的专制”,这将使少数人丧失自由,迫使他们诉诸武力,
①
结果社会将陷入无政府状态。在他看来,民主与自由是矛盾的,不可兼有的。
其次,在他为英国 《伦敦与威斯敏斯特评论》撰写的“1789年前后法国
社会政治状况” (1836)一文 (见附录)中,托克维尔接触到了旧制度的一
些实质问题,例如贵族阶级的没落和第三等级的兴起。他用大量篇幅描述贵
族的失落、无权、脱离群众,但仍保持免税和荣誉等封建特权,因而使他们
变为一个封闭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