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探密.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数学知识探密.pdf

前 言 “减轻学生负担”,已是喊了多年的老话了,可学生的书包却越背 越沉。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正是目前教育改革中的“热点”。 然而,完成这种转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长、社 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否则就可能流于纸上谈兵,或在实际操作中变形、 走样。那么,作为学生图书消费重头的教辅图书,其编辑思想和编排方 式有没有随着教育改革之风及时调整呢?经调查,结果是十分令人担忧 的,充斥于各大书店的教辅图书,基本上是“咬定考试不放松,任尔东 西南北风”。编辑思想上以“应试”为指南,陈列于书店的各类教辅图 书中,除“自测ABC”、“一课一练”之外,以“应试”为名的占据了大 半江山;在内容及编排方式上,则对屡遭口诛笔伐的“题海战术”情有 独钟,诸如“必备题库”、“题海”、“试题精编”、“中学××万题 选”、“应试题库——通向名校之路丛书”之类图书琳琅满目。教育图 书万变不离其“考”,教辅变成了“考辅”。 这种现象是与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驰的。铺天盖地的“考辅” 图书,给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平添了教育改革的难度。其直接后果,便 是将学生变成考试机器,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负担,使其课外 阅读兴趣趋于狭窄。这种固定学生的思维模式,抑制青少年创造力的做 法显然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鉴于此,我们编写了这套《知识探源丛书》,目的在于从课外阅读 的角度做一些素质教育的尝试,以便收到抛砖引玉的功效。我们编写这 套丛书时,注重知识性,力争在很短的篇幅内,运用讲故事等浅显易懂 的形式,把知识的来源讲清楚,启发读者的思维,使读者的知识面得以 扩大。 在编写丛书的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同时得到了陕 西师范大学一些教授、专家的指导,在此一并致谢。 限于编者水平,丛书的差错与疏漏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 正。 《知识探源丛书》编委会 1999年6月 算术知识探源 数学名称 数学,我国古代叫做算术,后来叫做算学,又叫数学。近几十年来 才确定统一叫做数学。 古代“算”字有三种写法:筹、筭、祘。从字形的结构,可以看到 事物演变的一些痕迹。许慎《说文解字》对这几个字作如下解释: “筭”,“长六寸,计历数者,从竹从弄言常弄乃不误也”。“算, 数也,从竹上具,读若”。 “祘”或“算”原来都是指一种竹制的工具,是几寸长的竹签,也 叫筹码。用来记数、计算或卜卦。摆弄这些“算”,有一套技术或学问, 自然就叫做“算术”或“算学”。我国盛产竹子,是世界上最善于利用 竹子的国家。用竹子做计算工具,使我国古代数学带有许多和西方不同 的特色。 “祘”由两个“示”字合成。《说文》解释“示”字说:“示,神 事也。”“二”是古文的上字,三竖(后来写成一竖两点)是日、月、 星。古人以为天上有神灵,神的表示是从上面下来的。筹同时也用来占 筮,因此“祘”字带有迷信色彩,是不奇怪的。 甲骨文的数字,是“数”字的出处。它是结绳记数的象形。左边是 一根杆上打了许多结,上下是散乱的绳头,右边后来变成篆文攴,“从 又、卜声”(《说文》),又就是右手。所以整个字反映了用手结绳记 数的形象。 “算”字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李约瑟认为在甲骨文或金文中从 未发现过这个算字,因此它出现的年代不可能早于公元前 3世纪。无论 如何,“算术”这个名称在汉代已经通行。正式使用,是在《九章算术》 一书中。它的涵义是指当时的数学全体,和现代算术的意义不同。 宋、元两代,我国数学发展居世界前列。那时“算学”和“数学” 这两个词是并用的。例如在朱世杰《四元玉鉴》(1303)的序中,就同 时使用这两个词。“松庭先生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矣……方 今尊崇算学,科目渐兴 ……”。 秦九韶《数书九章》(1247),也叫做《数学大略》、《数学九章》, 他在序中说:“尝隐君子爱数学。”而朱世杰的另一部著作叫做《算学 启蒙》(1299)。 算学、数学并用的情况,一直延续了几百年,1935年“中国数学会 名词审查委员会”仍主张两词并存。直到193

文档评论(0)

小青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