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职办学特色 创优人才培养质量.ppt

创新高职办学特色 创优人才培养质量.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四个问题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反思 三、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四、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 一、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关注的四个问题 1. 培养对象(生源)的基础和特点? 学生基本不适应已经历过的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 ( “学科导向、课堂中心”模式) 2. 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基层和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首先有能力“会做”,“做得更好” 同时知道必要的 “是什么”,“为什么” 3. 如何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过程 学习何种课程?专业和课程建设 4. 培养保障条件?(师资 设施 环境 经费) 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反思 现状 学生难学,教师难教 学生抱怨,老师抱怨,企业界抱怨 学生培养效果与企业要求不相符合 企业对有一定工作阅历的求职者更感兴趣 反思: 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改变? 课程必须改革:适应企业的要求,适应学生的特点 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反思 反思:学科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 三段式课程体系的课程分类 1、公共基础课 2、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 3、专业课(专业实践课) 处于基础地位的课程比处于应用地位的课程更为重要 体现学科知识的核心和霸权地位 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反思 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的联系 课程的排列顺序既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又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理论课程过于集中,理论与实践间隔时间较长 学校努力坚持自己的知识标准,这些知识绝大部分主要为学校学科教学所需,而非为社会职业所需。 虽然进行局部调整,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出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但仍遵循着学科教学思路 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反思 反思结论: 必须全面重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三、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国内高等职业教育专家认为: 教高【2006】16号文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里程碑性的文件 目前进行的改革不是修补和改良,是革命 是一场颠覆性的改革 正处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新的突破的前夜 意义: 宣告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加强内涵建设为中心的新阶段 是我国高职教育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行动指南和操作规程 四、教高〔2008〕5号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 从2004年开始到2008年4月份止,全国高职院校的第一轮评估工作尚未结束,而第一轮评估方案原则上就不再使用。〔2004〕16号文:被评估的对象是高职高专院校,即包含了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而(2008)5号文只提高等职业院校。 四、教高〔2008〕5号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 四、教高〔2008〕5号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 指标体系: 1. 绩效评价建立在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基础之上 2. 主要评估指标(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方面) (1)领导作用 (2)师资队伍 (3)课程建设 (4)实践教学 (5)特色专业建设 (6)教学管理 (7)社会评价 四、教高〔2008〕5号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 “新的评估方案”的关键是“学校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的水平可以概括为“六看” 一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宏观设计; 二看课程中观设计; 三看课程微观教学设计与实施; 四看教学团队建设; 五看校内教学的环境建设; 六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宏观设计 工学结合——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 半年顶岗实习是“硬杠” 做中学,做中教 校企共同参与 真实的工作环境 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二)课程中观设计 体现工学结合深度 学习情景设计 (三)课程微观教学设计与实施 完成“学习情景”的教学组织实施设计 (1)教学过程设计; (2)教学方法与手段; (3)教学实施环节-场地及教师; (4)课程考核方法 (15分钟说课录像) (四)教学团队建设 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