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教研室 李宗信 中医学的起源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 热熨法和灸法: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 针刺疗法:使用石器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黄帝内经》 —— 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难经》 —— 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神农本草经》 总结了汉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 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 《伤寒杂病论》 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诸病源候论》 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针灸甲乙经》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种针灸专书 《唐本草》 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 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寒凉派” ;张从正 “攻下派” 李杲 “补土派” ;朱丹溪 “养阴派”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本草纲目》 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一万多个 治疗温病(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 的成就 叶桂《温热论》; 薛雪的《湿热条辨》 吴瑭《温病条辨》;王士雄《温热经纬》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医林改错》 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 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 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 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 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 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 著名医家及其学术成就 扁鹊 “起死回生” 张仲景 “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华佗 “麻沸散” “五禽戏” 葛洪 “炼丹术” 陶弘景 “诸病通用药” 孙思邈 “大医精诚” “药王” 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 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 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人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季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 人体: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 昼夜:晨昏的变化过程 人体:必须与之相适应 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 二、恒动观念 1.自然界是恒动的 2.人体生命是恒动的 生理:气:“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血:“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病理:虚实,寒热,表里,阴阳的转化 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 三、辨证论治 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 辨证:把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施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 三、辨证论治 中医诊病主要不着眼于“病”的异同, 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 感冒 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 暑湿感冒 体虚感冒 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 三、辨证论治 同病异治: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 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 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 同样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思维方法 中医思维的三个层次 初层——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 中层——形象思维 高层——灵感思维与特异思维 中西医理论体系的比较 宏观认识与微观认识 中医:偏重于功能联系、整体综合和动态改变,属宏观整体医学。 西医:偏重于结构还原、解剖分析和实验比较,属微观分析医学。 中医学主要学术内容 中医临床知识及技能 中药方剂知识与经验 养生保健技能及生活科学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元 气 论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元气论 气: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十分活跃的微细物质 “元者犹原也” “元者为万物之本”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气的基本特征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 气化和形气转化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元气论对中医学的渗透 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说明人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说明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阳光的向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