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风筝讲义 七年级上册语文.doc
《风筝》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1、谁知道什么是纸鸢?2、诗中描写什么时候放纸鸢?谁放纸鸢?那大家在放风筝或者看别人放风筝时是怎样的心情?(喜悦、欢快、高兴)但有一个人在看放风筝时心情却是悲哀和沉重的,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风筝》。(板书课题“风筝”)
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知识方面,要求大家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掌握一些生字词的音和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是要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学会探究式学习,情感目标希望大家能体会到文中所反应的兄弟亲情以及鲁迅先生面对错误的态度。
二、作者简介
学习这篇课文,是我们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品有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坟》。创作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关于鲁迅的作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接触很多,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就慢慢走近鲁迅。我们今天学习的《风筝》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野草》,《风筝》发表以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三、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
堕du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 嫌恶 怒nù 愤怒 堕duò堕落
赚zhuàn 赚钱 恕shù 宽恕 坠zhuì下坠
诀jué 诀别
决jué 决定
抉jué 抉择
3、多音字
è 凶恶
恶 ě 恶心
wù 嫌恶
shí什物 mó劳模
什 模
shén什么 mú 模样
三、分析课文
1、范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提示学生养成潜心阅读、圈点勾画的良好阅读习惯。)
(1)作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由什么引发,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什么故事?
明确:
北京的冬季,天空中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
故乡的春二月,“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意识到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弟弟却不记得了。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却引起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巨大变化。
(2)把握情感线索。用文中表现“我”的心情或者情绪变化的词语填空:
在北京的冬天看到天空中浮动的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发现弟弟竟瞒着“我”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感到(愤怒);到了中年,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我”感到(不幸);“我”希望能得到小兄弟的宽恕,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越发(沉重)。 (课件出示所填词语)
2、具体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1)大家见到风筝,一般都是喜悦和愉快的,而作者为什么是惊异和悲哀?
明确:
“惊异”的原因容易理解,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受到惩罚了,所以说是“不幸”。
(4)当作者意识到自己错了的时候,是如何做的?(7-8)
坚持自己最初的做法还是想法补救挽回自己的错误?
方法一: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
方法二: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是毫不怪你啊。”
大家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知错就改)
这个时候,作者和弟弟都已经是中年了,不可能再像小时候一样无忧无虑的放风筝了,所以只能采取第二种补救措施了。可是作者得到的结果却是:弟弟的回答“有过这样的事吗?”
这样的回答让作者只能继续沉着着,他要求得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已经全然忘却,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作者感叹小兄弟的健忘和毫无抗争,作者的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
(5)最后作者的感情停留在“沉重”上,为什么?
明确:小时候,自己对小兄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上的虐杀,而弟弟毫无抗争,逆来顺受,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小兄弟的健忘和毫无抗争,在他看来,小兄弟之所以肆意虐杀的原因是令人感到沉重的。
(6)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