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B区高中二年级历史教学经验 介绍辅导.ppt

AIB区高中二年级历史教学经验 介绍辅导.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必修3教法心得 师大二附中 张洁 一、教材介绍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点简介 3.与旧教材的区别 二、教学教法心得 1. 学习新课标。 2.注意浅化教学内容。 3.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4. 引导学生整理知识线索和结构。 5. 所有练习一定要及时订正和讲解。 一、教材介绍 1.教学内容 八个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历程;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一、教材介绍 2.教学要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为重点,阐释了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介绍了与之相关的思想家及其学术主张和活动。 一、教材介绍 2.教学要点简介 在科技方面主要介绍了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算学、天文学、农学、医学等成就;文学艺术方面,着重介绍了中国的书法、绘画、文学、戏剧等方面的成就。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教材介绍 2.教学要点简介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主要涉及近代各政治派别寻求救国救民的各类进步思想主张 一、教材介绍 2.教学要点简介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阐述了20世纪以来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4项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教材介绍 2.教学要点简介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主要涉及建国以来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与教训 一、教材介绍 2.教学要点简介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主要阐述西方从古代至近代以来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 一、教材介绍 2.教学要点简介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发展历程 主要阐述了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 2.教学要点简介 一、教材介绍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主要阐述了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概况 一、教材介绍 3. 与旧教材的区别 编写体例:旧教材按照时序; 新教材按照专题 内容上: 二、教学教法心得 1. 学习《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 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重点学习《北 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模块学习要 求》部分(P50--52)。 学习水平层次 学习水平表述 A 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B 用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方法,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 C 能够初步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所学知识,搜集、阅读相关的历史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A,了解水平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B,理解水平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古代中国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方面 表现 经济方面(必修②) 生产力水平、土地制度; 政治方面(必修①) 周天子大权旁落,一些诸侯开始对本国的政治、军事进行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 阶级关系 “士”的阶层崛起 文化、教育方面 私学的出现 C,应用水平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 用;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二、教学教法心得 2.注意浅化教学内容。 二、教学教法心得 3.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⑴对概念要解释清楚。 ⑵利用课文辅助部分方便学生理解 。 ⑶利用插图化解抽象难懂的课文。 ⑷对教材中没有说明的概念要加以解释。 二、教学教法心得 4. 引导学生整理知识线索和结构。 春秋(产生) 战国(总结和发展)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主 张 仁的思想 仁 仁政 仁义和王道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善论 性恶论 教育 有教无类 古代文化典籍 《诗》《书》《礼》《易》《乐》 《春秋》 《孟子》 《荀子》 地位 至圣 亚圣 儒学集大成者 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教学教法心得 5. 所有练习一定要及时订正和讲解。 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文档评论(0)

企业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