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matlab的DQPSK基带调制解调系统(瑞利信道).doc
一、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1.主要内容:
通过本课程设计巩固MATLAB编程的基础知识和编程的常用算法以及使用MATLAB仿真系统的注意事项。学习使用MATLAB编程,实现DQPSK基带信号调制解调系统的仿真。
2. 基本要求:
构建一个在瑞利信道系统.《通信原理—基于Matlab的计算机仿真》[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一.课程设计目的:
1. 通过本课程设计巩固并扩展通信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实现方法QPSK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同时复习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了解调制解调方式中最基础的方法。了解DQPSK的实现方法及数学原理。
3.通过本课程设计巩固MATLAB编程的基础知识和编程的常用算法以及使用MATLAB仿真系统的注意事项。学习使用MATLAB编程,实现DQPSK信号在瑞利信道下传输。
二.课程设计原理:
1.调制原理
多进制数字相位调制又称多相制,它利用载波的多种不同相位或相位差来表征数字信息的调制方式。QPSK信号的相干解调中,同样需要使用平方环法或是科斯塔斯环法提取相干载波,这两种方法因为存在相位模糊问题,在相干解调时会造成误码,因此可以模仿DPSK调制方法,先对基带信号进行差分编码再进行QPSK调制,这种调制方法称为DQPSK。
DQPSK(四相相对移相调制)信号是利用前后码元之间的相对相位变化来表示数字信息。若以前一双比特码元相位作为参考,Δφn为当前双比特码元与前一双比特码元初相差,相对码变换的逻辑关系如表一所示。
表一 DQPSK编码与载波相位变化关系
本课程设计采用A方式。DQPSK信号的调制框图如下图所示:
DQPSK信号的调制框图
图中,串/并变换器将输入的二进制序列分为速率减半的两个并行序列Cn,dn。差分编码的作用是将绝对码变换为相对码。编码的规则是:(均采用模二加法)当en-1+fn-1=0,en-1+Cn=en;fn-1+dn=fn;当en-1+fn-1=1,fn-1+Cn=en;en-1+dn=fn。在进行形成双极性不归零脉冲序列之后,上下支路分别与coswt和-sinwt相乘,相加以后形成DQPSK信号。相位与码元对应关系如下图:
2解调原理
DQPSK信号的解调通常采用码反变换加相干解调法。DQPSK信号可以看作两个载波正交2DPSK信号的合成,因此对DQPSK信号的解调可以采用与2DPSK信号类似的解调方法进行解调。解调原理如下图所示,它可以看成是由信号解调器和码反变换器组成,同相支路和正交支路采用相干解调方式解调,经抽样判决,码元形成,差分解码和并/串变换器,将上、下支路得到的并行数据恢复成串行数据,如此即可完成DQPSK信号的解调。
DQPSK信号的解调框图
三.课程设计步骤
图三为基于MATLAB/SIMULINK的DQPSK通信系统仿真模型
1.利用matlab的randn及sign函数产生一个随机序列(1或者0);
2.利用for循环,将随机序列分成两个并行序列;
3.利用for循环和xor函数进行差分编码;
4.进行电平映射0映射为+1;1映射为-1(为了符合设计原理);利用conv函数将其形成双极性不归零脉冲序列
5. 上下支路分别与coswt和-sinwt相乘,相乘后相加即可得到DQPSK;
6.信号通过瑞利信道并且加入高斯白噪声的干扰
7.将接受端的信号分别与coswt,和-sinwt相乘,并让其通过低通滤波器LPF;
8.在每个码元的中间利用sign函数进行抽样判决,并将其转换成对应的码。
9.对其进行解码和并串转换即可得到输出码元。(调制的逆过程)
四.实验程序:
clear all;
clc;
close all;
M=4;
fc=10; % 载波频率
N_sample=32; % 基带码元抽样点数
N=200; % 码元数
Ts=1;% 码元宽度
A=1; % 载波幅度
dt=Ts/fc/N_sample;% 抽样时间间隔
t=0:dt:N*Ts-dt; % 时间向量
%产生信源
d=sign(randn(1,N));
d1=(d+1)/2;
d=d*(-1);
dd1=sigexpand(d1,fc*N_sample);
gt1=ones(1,fc*N_sample);
dm=conv(dd1,gt1);
figure(1);
subplot(5,2,1);
plot(t,dm(1:length(t)));
axis([0,10,-0.2,1.2]);
xlabel(时间(S));
ylabel(幅度(v));
title(输入码元时域波形图);
grid;
[f,dmf]=T2F(t,dm(1:length(t)));
figure(1);
sub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分析大赛优秀报告.docx
- 2024年上海市中考综合测试(物理、化学、跨学科)试题卷模拟卷(含答案解析).docx
- 小学科学地球的卫星——月球 课件.pptx VIP
- 1﹒1﹒3集合基本运算.ppt VIP
- AHRI Standard 210.240-2023 (2020)北美单元式空调能效认证.pdf VIP
- 考勤管理制度附请假调休公出等表格.doc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AnoldmantriedtomovethemountainsSectionA3a-3c.pptx VIP
- 热力管道支架托架图集05R417-1.pdf
- 脑血管病医院商业计划书案.pptx
- 新外研版八年级下册期中总复习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