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那达慕大会胜景 马奶酒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业 一 一代天骄的崛起 二 忽必烈改制 三 人分四等与文化趋同 一 一代天骄的崛起 1 蒙古族兴起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直到13世纪蒙古人部落在 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形成了以蒙古为名称的新的民族共同体。这 个时期草原上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战争,同时受到女真贵族 的压迫和掠夺。 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是位才华横溢的军事天才。 他和他的子孙开始了世界历史上最令人震惊的征服行动,亲率大军横扫欧亚大陆,征服了蒙古、攻陷莫斯科、波兰,以及乌克兰的基辅大公国,一度统治着东至太平洋西到黑海的广阔领土。 2 “一代天骄”与蒙古政权的建立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统一漠北 蒙古政权的建立 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凿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可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定都和林。铁木真最终完成蒙古统一大业。蒙古政权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千户制度。 马背上的蒙古人 ??????????????????????????????????????????????????????????????????????????????????????????????????????????????????????????? 3 蒙古西征 蒙古骑兵 3 西征 公元1227年,蒙古消灭西夏前夕, 成吉思汗病故于军中。相继继位的 窝阔台、蒙哥和忽必烈继续南下西 征,不断开辟新的疆土…… 成吉思汗陵 公元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次年迁都大都。1276年元灭南宋,统一中国。 二 忽必烈改制 元世祖忽必烈 1 元朝统一全国 蒙古(元)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定都大都 西汉·唐疆域图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祠 北京文天祥祠又名文 丞相祠。坐落于北京 东城区,是文天祥当年遭囚禁和就义的地方。1376年明洪武年建祠。 下列人物中是不属于民族英雄的是? A、戚继光B、林则徐C、郑成功D、文天祥 (D ) 2 忽必烈改制 政治上:行省制度的设立 经济上:重农政策 意义: 四等人 民族融合——回族的出现 三 人分四等与文化趋同 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 原南宋统治区汉族和其他民族 南人 第四等 原金统治区汉族、契丹和女真等 汉人 第三等 原西夏人、畏兀尔人等 色目人 第二等 蒙古族 蒙古人 第一等 民族 名称 等级 课堂练习 1、元朝为了实现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建立的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制度是( ) A、八旗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度 2、元朝设立的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是( ) A、户部 B、工部 C、理藩院 D、司农司 D D 课堂练习 3.元朝形成的新民族是 A.羌族 B.蒙古族 C.回族 D.鲜卑族 4.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C.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矛盾 D.蒙古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C B 返回 2 行省制度和对边疆的管辖上一页 行省制度和对边疆的管辖 中书省 行中书省 行中书省 行中书省 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 澎湖和琉球。 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西藏 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返回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食以农桑为本”--- 忽必烈 下一页 农桑辑要 (忽必烈劝课农桑)行之五六年,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 ——《农桑辑要·序》 返回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