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彝良县七里沟煤矿
防治水中长期发展规划
编制人:吴万根
编制日期:2012年2月8日
第一部分
发展规划基础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和依据
目的:为加大我矿防治水工作管理力度,提高防治水工作管理水平,增强矿井抗水灾能力,杜绝矿井各类水害事故的发生,更好地指导我矿在生产过程中的防治水工作,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试行)》执行说明,以及我矿实际水文地质情况和五年生产作业计划。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自2012~2016年。
三、矿井概况
七里沟煤矿为私营企业,于2001年建矿,2002年正式投产。于2004年12月获得云南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5300000410556),有效期限至2007年12月,登记生产规模6万t/a。2006年生产能力核定4万t/a,2008年参与资源整合,整合相邻的七里沟联户煤矿,整合后煤矿名称彝良县七里沟煤矿,技改规模9万t/a,2010年4月14日取得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划定矿区范围批复(滇矿复【2010】第39号),矿区面积为1.248km2,矿区范围由15个拐点坐标组成,开采深度由+1920m至+1400m。
四、井田地质及水文地质简况
七里沟煤矿位于彝良县龙安乡境内,最高点位于矿区东部,标高+2050m,最低点位于矿区北西部,标高+1610m,矿区相对高差达440m,地貌类型属低中山地貌。矿区内无常年性地表水体存在,有少量季节性溪沟及泉点。
(一)含水层、隔水层特征
矿区范围内主要出露地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lq)、茅口组(Plm)、梁山组(P1l),石炭系下统上司组(C1sh)。现将矿区主要地层的含(隔)水特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孔隙弱含水层组
为残积、坡积、冲洪积物,主要展布于溪沟两岸、居民居住地及宽缓地带,厚度变化大,0.00~20.00m,平均5.00m,在缓坡和冲洪积地带,最大厚度可达20.00m。富水性弱,季节性含水,因矿区内地形坡度大,有利于大气降水的流走,且该含水层在矿区范围内厚度变化大,分布不均匀,其富水性弱,仅为季节性含水,故其对矿床充水影响不大。
2、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相对隔水层
岩性为灰绿色、墨绿色玄武岩,气孔状、杏仁状,地层厚度70.00~300.00m,平均170.00m,浅部及地表风化破碎成大小不一的块状及粉末状,易含水,地表见泉点(Q1、Q4)出露,流量较小,偶测值Q1、Q4均为0.32L/s,向深部,岩石坚硬,致密块状,完整性较好,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弱,为相对隔水层,对矿区开采无影响。
3、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lm)岩溶裂隙含水层
出露于矿区南部,岩性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地层厚度210~300m,平均270m,岩溶裂隙较发育,一般顺岩层走向发育,主要受地下水水量、流向和构造等控制。本次工作见地表有泉点出露,其中Q2流量偶测值0.45L/s、Q3流量偶测值0.53L/s,富水性弱,与下部栖霞组灰岩有水力联系,岩溶裂隙水对矿床开采有一定影响。
4、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lq)岩溶裂隙含水层出露于矿区中部,岩性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局部夹白云岩,地层厚度126.00~160.00m,平均140.00m,为含煤地层的直接上覆地层,距C4煤层30m左右,岩溶裂隙较发育,一般顺岩层走向发育,主要受地下水水量、流向和构造等控制。根据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冒落带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经验公式:Hf=(M:累计采厚,1.55m;n:煤分层层数,1层)算得Hf=45.6m,因此预测该含水层对矿床充水有直接影响。
5、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ll)裂隙含水层
出露于矿区北部,为矿区含煤地层,岩性为灰色、灰黑色中厚层状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煤线,地层厚度28.00~58.00m,平均43.00m,砂岩、粉砂岩节理、裂隙不发育,完整性、稳固性较好,富水性弱,泥岩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弱至极弱,巷道比较干燥,少见滴水、淋水现象,该地层是向矿床直接充水的含水层。
6、石炭系下统上司组(Clsh)岩溶裂隙含水层
出露于矿区北部,岩性以灰白色至深灰色厚层状灰岩为主,地层厚度80.00~100.00m,平均90.00m。岩溶裂隙不甚发育,富水性较茅口组、栖霞组灰岩弱,但因该含水层距C4煤层一般13m,最小9m,对矿床充水有直接影响。
(二)地下水、地表水与大气降水的关系
矿区地貌类型属低中山地貌,北西、南东两侧高,地层总体倾向南东,受地层倾向、含(隔)水层空间分布的控制,矿区内地下水总体迳流方向为南东方向。
第四系(Q)残积、坡积、冲洪积物孔隙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地长蝽科成虫臭腺表皮及腹部毛点毛细微结构研究(半翅目).pdf VIP
- 2021-2025年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上海专用)解析版.pdf VIP
- 干细胞疗法对关节纤维化性骨化的治疗潜力.pptx VIP
- 干细胞移植治疗关节创伤疼痛.pptx VIP
- 食材配送售后客户投诉处理.docx VIP
- HGE系列电梯安装调试手册(ELS05系统SW00004269,A.4 ).docx VIP
- 电子版一儿一女离婚协议书(3篇).docx VIP
- GB51043-2014 电子会议系统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pdf VIP
- 机房防雷接地工程方案.docx VIP
- MIDAS-单梁式钢钢混桥建模助手(钢桥)操作例题.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