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第十五章 现代几个各具特色教育家思想.doc

22 第十五章 现代几个各具特色教育家思想.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2 第十五章 现代几个各具特色教育家思想.doc

第十章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一、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杨贤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活动家和教育家,中国青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是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中国崭新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杨贤江(公元1895—1931年),字英父,笔名李浩君、曲它、姚应夫、叶公朴等。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一个贫苦手工业者的家庭。幼年勤奋好学,1912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斋务助理、教育科助理等,旁听了学校的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并着手翻译教育论著。1919年加入少年中国学会,任南京分会书记,编辑《少年世界》、《少年社会》等刊物。1912年赴上海,担任商务印书馆《学生杂志》编辑,曾发表大量短评和教育论文。1922年5月,经沈雁冰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8月,协助恽代英编辑《中国青年》,向青年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1925年五卅运动后,任上海学生会会长,领导学生爱国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遭通辑,到武汉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任《革命军日报》总编辑。“七一五”事变后,因形势险恶,受命赴日本避难,负责中共留日学生特别支部工作。在日本期间,他积极从事理论研究和翻译工作。他翻译了恩格斯《家庭、私有财产及国家的起源》,为国内提供了此书的第一个完整译本。接着,他又为上海世界书局的“ABC丛书”编写了《教育史ABC》一书。他在书中依照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1929年5月,他从日本返回上海,继续坚持革命活动,参加了党领导的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文委)的工作,参与发起组织“社会科学家联盟”。同时,他接受了文委交付的撰写教育理论书稿的任务,写成《新教育大纲》一书,于1930年2月出版。1931年,由于工作繁重,生活困苦,他积劳成疾,患肾结核症。7月赴日本就医,因医治无效,8月9日在日本长崎逝世,年仅36岁。   杨贤江是杰出的青年运动的领导人,也是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他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大量著作和译作。其中《教育史ABC》是我国最早一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历史的著作,《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应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基本理论的著作。正是这两本专著和其他一些论文,奠定了杨贤江在中国教育史上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的历史地位。   (二)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   杨贤江在中国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他在《新教育大纲》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入阐明了教育的本质,论述了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错误的教育观点。   在《新教育大纲》中,杨贤江明确指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作为观念形态劳动领域之一的教育,是使劳动者获得知识和技能,把单纯的劳动力培养成为特殊的劳动力。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最根本的特点。他认为教育属于“劳动领域”这种属性可以通过学校来考察:“一般的学校,无论是高级,是中等,是小学,都是社会的劳动领域,为赋与劳动力以特殊资格的地方,就是使单纯的劳动力转变到特殊的劳动力的地方。”学校是使人们具有专门化的劳动技能的场所,学校的构造与分科(商业、工业、师范、医学等等)都是适应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熟练劳动力而形成的。   关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他指出:“教育这种上层建筑自是依据经济基础以形成,且跟随经济发展以变迁的。”一个经济落后的社会,其文化教育必然是落后的,当经济发展以后,教育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变化。在另一方面,教育对社会的经济也发生影响作用。科学的进步,教育的发达,能够“支配生产的行为,改进技术的应用”,统治阶级还通过对国民进行“教化”,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达到“改善经济生活,培养国力”,促进社会经济繁荣的目的。   关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杨贤江认为,教育与政府同属于上层建筑,两者都由经济所决定,但又有区别。他根据列宁“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的原理,提出教育“不仅由生产过程所决定,也由政治过程所决定”。政治支配一般社会的精神的生活过程,教育当然不在例外。“自有历史,就没有脱离过政治关系的教育。无论哪一种的教育制度,终只是由支配阶级掌握”。同时,教育对政治也有影响作用。在政治变革未完成的国家,一切文化教育斗争“都当视为动员大众到政治斗争之媒介”;对于政治变革已完成的国家,“仍需有政治的教育”,以便利用教育促进新社会的建设。   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念形态也有所不同,教育“不像别的精神生产各有各的内容,而是以其他的各项精神生产的内容为内容的。”例如学校里的课程内容,都离不开当时社会的一般的科学、哲学、艺术等等内容,教育还要

文档评论(0)

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