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语文时文阅读精选:清代官场送礼风.docVIP

2013高考语文时文阅读精选:清代官场送礼风.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官场送礼风    大清顺治时,有一位官任“给事中”的任克溥,曾精辟地总结当时的官场风气:十分精神,七分用于交结。    何谓交结?送礼之谓也。连顺治皇帝也不得不承认,下级官员把精神都用到钻营送礼上了,“大僚之好尚,唯在乎位高多金。”需要说明的是,顺治时代尚处清朝立国初期,政治还算比较“清明”,到了大清晚期,“送礼政治”更加盛行,官员的十分精神,已经只有一分办政事,九分都用在送礼上了。    上司必须送。无论哪一级官员,命运都掌握在上司手里,下属除了送礼“培养”感情,别无他途。否则,就会像汪景祺于雍正二年在《读书堂西征随笔》中所描述的那样:“不能保其位,且有破家亡身者。”所以,下属官员节日要送,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上司生日、上司夫人生日这五个“节日”,合称“三节两寿”,都得给上司呈上“节礼”。平时也要送,对于上司而言,几乎天天门庭若市,一年又何止“三节两寿”?    咸丰四年(1854年),四川学政何绍基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谈到:他在地方上所接触的一些官员,都为给上司送“到任礼”和“节寿礼”而深感痛苦,一个州县官员,每年送给督、抚、藩、臬、道、府等各级上司的“三节两寿”及到任规礼,多者达一万几千两,而且,这些礼金甚至比朝廷正式税收还耽误不起。正因为如此大送特送,才送出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京官也得送。京官身处皇城,信息灵通,且大多位高权重,而地方官员为获取信息和得到京官的照应,让自己的官路越走越顺畅,便向京官送礼。夏天送钱物叫“冰敬”,冬天送钱财叫“炭敬”,离京时送叫“别敬”或“别仪”,年节送叫“年敬”、“节敬”,时令季节送些水果叫“瓜敬”。    有个名叫张集馨的官员,在其著作《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谈到:“京官俸入甚微,专以咀嚼外官为事。每遇督抚司道进京,邀请宴会,迄无虚日。濒行时分其厚薄各家留别。予者力量已竭,受者冀期未餍,即十分周到,亦总有恶言。甚而漠不相识,绝不相关者,或具帖邀请,或上书乞帮。怒其无因,闵其无赖,未尝不小加点染。”    张集馨曾多次外任大吏,光是送“别敬”就花了不少钱。他任陕西粮道出京前“别敬”一万七千余两,任四川臬司“别敬”一万三四千两,任贵州藩司“别敬”一万一千余两,调任河南藩司“别敬”一万二三千两。别说张集馨,就连大名鼎鼎的曾国藩也不能免俗。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一封信中谈到他曾给原籍三江两湖的京官送过一万四千余两的“别敬”。    同僚还得送。即使没有上下级之分、没有京官地方官之别的同僚之间,为了关照,为了帮衬,为了共荣,还是要送送礼物,表表心意。翁同龢和左宗棠同为晚清重臣,且关系很好,互相敬重。但据翁同龢日记记载,光绪十年(1884年),左宗棠进京,翁氏拜会左宗棠,就带了礼品。翁同龢日记记载:“以陈绍一坛,白米百斤送左相。”陈绍就是陈年绍兴酒。过了一个月,左被任为钦差大臣,要去福建领兵打仗。翁氏又去送礼,其日记记载:“以蒸豚等送左侯。”蒸豚就是清蒸猪肘子。两次送礼,虽然礼不“重”,仅仅是意思意思而已,但足可印证,当时同僚之间送礼成风,翁、左同样深陷其中。    就这样,整个大清官场“礼”尚往来,蔚然成风,各位官员送出的礼金从何而来?它不会从天上降下来,无非通过以下三条路径获取:一是以礼养礼,即敞开大门收受下属的礼金,再将部分收受的礼金送给他人;二是巧立名目向百姓多征钱粮,巧取豪夺;三是贪污国库银两。    大清之后,官场送礼风气依然。但不同的是,官员可以“名正言顺”地直接动用公帑,或送上司,或送京官、省官、市官,或送同僚,并美其名为“走访”,这大概可算是送礼的一种与时俱进吧。 . 教学考试资料王 联系QQ:372649014 教学考试资料王 联系QQ:372649014

文档评论(0)

gnsy05lszr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8月0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