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施工组织设计
1.编制依据及原则
1.1编制依据
(1)国家及相关部委颁布的法律、法规和铁道部颁布的现行设计规范、施工规范、铁路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及其它有关文件资料。采用《铁路桥涵施工规范》(TB10203-2002)、《铁路砼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TB10210-2001)、《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03)、《铁路砼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03)、《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等规范、标准。
(2)腊石坝浈江特大桥设计图(图号赣韶施桥(特)13-01~04)。
(3)工地现场调查、采集、咨询所获取的资料。
(4)技术装备力量、机械设备状况、管理水平、工法及科技成果,及历年来在铁路工程施工中积累的施工经验。
(5) GB/T19001--2000质量标准体系、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建立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和《程序文件》。
1.2编制原则
(1)积极响应和遵守招标文件中的工期、质量、安全、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等的规定及铁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施工合同协议条款内容。
(2)突出重点项目和关键工序。整个工程统筹组织,超前计划,合理安排工序衔接,确保各节点工期及总工期。
(3) 质量全部合格、安全无事故,遵守国家安全质量相关法律法规,执行GB/T19001标准。确保质量第一,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
(4)坚持专业化作业与综合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和专用设备的优势,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综合管理,合理调配,运用网络技术,科学安排各项施工程序,组织连续、均衡、紧凑有序地施工,确保工期目标实现。
(5) 以采用成熟的施工技术、先进的施工机械、完善的施工工艺为原则,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确保工程质量。
(6) 重视环保,珍惜土地,严格执行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控制环境污染,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做好水土保持。
(7) 有效保护地下管线和既有构筑物,减少扰民、做好公共交通配合,切实维护建设单位及地方群众的利益,创建文明标准工地。
(8)执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业健康安全。
2.工程概况
2.1自然条件
2.1.1桥梁沿线地形、地貌
本桥位于韶关市浈江区腊石坝,四周多丘陵,丘陵、谷地波状起伏,地面标高一般为100~200m,相对高差30~100m,丘陵山顶成圆状,山坡多为缓坡,部分切割强烈,坡面较陡。
桥位处水面宽约200m,桥梁线路与河流正交,枯水期水深1~2m,局部3m
2.1.2水文、气象条件
浈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的石溪湾,是珠江流域北江水系的主流,流域面积7554km2,全长211km,河床坡降0.617‰ 。
浈江流域位于南岭南麓,属东亚季风气候区,所处地理位置及地形条件有利于暴雨形成。夏半年受西南和东南季风控制,气候炎热多雨,冬半年受东北季风控制,气候较冷,略干燥。
水文站实测统计资料显示,浈江年最大洪峰多出现在5、6月份,其次是4、7月份,再次是8、9月份,3月份偶有出现,而较大洪水基本上均在6月份出现。浈江属山区性河流,洪水陡涨陡落,其过程线呈尖瘦型,涨水历时一般1天左右,退水历时2天左右。
浈江河流水量随季节变化较大,每年4月至10月为涨水期,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为枯水期,便于施工。
2.1.3工程地质
桥址处地表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粉质黏土,残坡积粉质黏土,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粉质黏土、粉砂和卵石土,下伏石炭系下统石灰岩。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侵蚀性。
2.2施工环境
2.2
浈江为通航河流,通航等级为Ⅶ级,最高通航水位59.51m,通航净高4.5m,侧高2.8m,通航净宽20m,上底宽15m。
2.2.
本桥第1、9、13、22孔共4处跨乡村公路,在DK172+987处(赣州端桥台~1#墩)与路宽5m水泥路立交,在DK173+262处(8#墩~9#墩)与路宽4m水泥路立交,在DK173+389处(12#~13#墩)与路宽5m水泥路立交,在DK173+685处(21#~22#墩)与路宽5m水泥路立交。
2.3设计概况
2.3.1线路资料
本桥为双线桥,线间距5m,位于-5.9%及-4.5%的坡道上。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桥址区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动峰值加速度α=0.05g,动反应谱特征周期Tg=0.35s。
2.3
全桥为25-32m简支T梁孔跨布置(一次双线墩台,单线架梁),全长832.31m,中心里程DK173+383.155。
2.3
本桥共有墩台26个。
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按摩擦桩设计),最大设计桩长24.5m。桥台桩径φ1.25m,对称布置,每台12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