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小说病象观察之十六+为什么是库切.docVIP

专栏小说病象观察之十六+为什么是库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m证坪{务8 李建军专栏:小说病象观察之十六 为什么是库切 李建军 2003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南 非作家约翰?库切。又是一个中国读者 并不十 分熟悉的名字。这也不足为奇。这几年的文学 “诺奖”,不是让人觉得陌生, 就是令人深感意 外。意外引发了解的愿望,陌生则刺激人的好 库切的小说创作:“库 切小说的特色,包括精 致的结构、意义深长的对话,以及精彩绝伦的 分析。同时他又 是个追根究底的怀疑者,对西 方文明罔顾人性的合理化企图以及粉饰太平 的道德观, 提出无情的抨击。他基于知性,力 求诚实,破坏了一切抚平伤痕的可能,并自外 于任 何卖弄忏悔与认罪的廉价戏剧。即使在 他提出自己的信念时(例如他赞成保护动物 权 ),也尽可能只阐释这些信念的前提,而不 直接辩护”;“库切最感兴趣的情境是,对 错的 分野再怎么分明,这种区分却毫无意义。库切 的角色往往在关键性时刻,躲在自 己身后,不 能动作,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消极被动 不仅是吞噬人性的黑雾,更 是人类反抗迫害 奇心,——这足以制造出令人惊讶的阅读奇 观。据《北京晚报》(2003年10月7日)的题 为《诺贝尔文学奖“新科状元 ”库切走红北京 书市》的文章报道,“库切的获奖作品《耻》在 书市热销,连续两天 登上书市畅销书排行榜。 许多读者冲着库切和他的作品《耻》的盛名而 来,都想在第 一时间品读作品的风采”;“库切 是南非当代著名小说家,《耻》为作家1999年 创作的作品,为他赢得了标志小说创作成就 的英国布克奖。库切的作品大都以南非殖民 地生活和各种冲突为背景。《耻》这部作品与 作家以前的作品相比更为成熟。这部作 品通 过各种细节描写,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发生 在南非大地上,发生在南非各色人等 之间的 种种问题,对殖民主义在南非对殖民地人民 和殖民者本人及其后代所造成的后 果表现出 深切的忧思和相当的无奈,而《耻》一书从内 容到寓意上都呈现出更为丰富 的层次。” 虽然对中国读者来讲,库切是一个默默 无闻的作家,他的获“诺奖”,更 是具有神秘色 彩和悬念意味的事件,但是,这并不影响诺贝 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在《 授奖辞》中高度评价 他们的秩序所能采取的最后出路——不让迫 害的秩序触及自己。库切在探究软弱与失败 之中,捕捉到人性的神圣火花。”对于 《耻》,则 是这样评价的:“在小说《耻》中,库切让我们 领略了一个名誉扫地的大 学教师的挣扎。当 南非白人至上的传统崩溃后,这名教师在全 新的环境中苦苦维护自 己和女儿的尊严。这 部小说探究了他所有作品的中心议题:人能 否逃避历史?” 评价 之高可谓至矣极矣,蔑以加矣。放着 这样的作品不读,实属不能原谅的懒惰和冷 漠。 尤其对像我这样的喜欢挑剔的读者来讲, 阅读“结构精致”、“意义深长”、“精彩绝 伦”的 万   方数据 9 m证砰玲 作品,正可以得着一个显示自己还不乏乐道 人善的美德的机会。然而,细细地将库 切的代 表作《耻》读过两遍之后,我却有些怃然和茫 然。这当然是一部有一定价值的 作品,但是并 不像《授奖辞》评价的那样好:从小说的修辞 技巧来看,它有许多明显 的败笔;从精神风貌 来看,这部颇显另类的小说,似乎并不十分符 合诺贝尔文学奖的 标准。 什么?“不符合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你 怎敢说出如此没斤两的话来? 其实 ,我这样说库切的作品,也许还不是 信口雌黄的诬枉之论。为什么呢?因为我从库 切 的这部获过多项大奖的“代表性力作”中并 没有看到多少“理想”色彩。而富有“理想 ”,乃 是一个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桂冠的重要条件。 1895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决定将自 己的财富所得的利息,“授予那些在过去一年 中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其中五分之 一授予在文学中创作了富有理想倾向的最优 秀作品人”。在诺贝尔文 学奖历史的被称为 “维尔森时代”的最初十年中,“富有理想”乃 是具有首要意义的 严格标准。“富有理想”,按 担任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要职达30年之久 的维尔森的 解释,就是指获奖者的作品必须 “不仅在表现手法上,而且要在思想和生活观 上真正 具有高尚的品德”(谢尔?埃斯普马克: 《诺贝尔文学奖内幕》,第17页,漓江出版 社, 1996年),或者,换句话说,必须“具有纯粹的 艺术和伦理理想”(同前, 第19页)。 维尔森正确地赋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 想”以“高尚”和“纯洁”的性 质,而且,为了捍 卫“理想”的严肃性和纯粹性,他在用自己的 尺度评价具体作品的 时候,甚至不怕犯褊狭 和教条的错误,敢于将那些举世公认的大师 排除在获奖名单之 外。用这种严格的“理想” 尺度来衡量,托尔斯泰的作品,要么表现了 “宿命

文档评论(0)

renw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