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铜佛像鉴定技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铜佛像鉴定技巧 一面相和体形, 二手印与坐姿, 三标识与坐骑,持物, 四细部与装饰,明代莲瓣精细而长,且瓣与瓣中有小型三角装饰,而清代莲瓣则显得粗壮,瓣与瓣间也无装饰。莲瓣在康熙朝布满台座一周,乾隆时莲座后莲瓣消失。康熙朝莲座底座宽厚平直,多錾花,到乾隆时逐渐变成光素弧形内收状。 五材料与质地,青铜、黄铜和红铜,明造像偏暖,清造像偏冷,明黄中泛柠檬黄色。仿金铜佛铜质不纯,质量轻,榫孔结合牢固  颜色。古佛像久历人间烟火,鎏金铜造像表层颜色光洁度暗淡,在阳光下折射回来的光线柔和。新仿折射光线刺眼。  嗅觉。古铜佛像经长期烟熏,可嗅到烟火味道;长埋藏于地下,可嗅到发霉、发朽的味道。现仿,嗅到化学腐蚀味道。 1) 形制:如铜戟,它是戈矛的合体,在商代无戟,西周中期出现十字形戟,春秋出现矛、戈分体戟,战国出现战车上用的多戈戟。又如鬲是烹煮器,器身分档,三足中空,它兴于商,衰于周,绝于汉。 (2) 纹饰:商前期以动物形体为素材,以兽鼻为中线,左右对称成兽体形。有的简化成兽面或一对兽目。商代早期主要有弦纹、乳钉纹、云雷纹、涡纹、目雷纹、瓦纹、蚕纹、夔纹、龙纹、鸟纹、象纹、鱼纹、蝉纹、龟纹。商代中期出现浮雕装饰。商代晚期出现蜷体夔纹和鸟纹。西周前期沿袭商代,中期开始风格明显变化,纹饰简化松散,夔龙,象鼻兽等形象结构变为前后对称、首尾相连的连续图案。春秋时代地区风格明显,纹饰在后期又趋繁缛。战国的青铜器纹饰趋向绘画风格,多以生活中的宴饮、歌舞、攻战、采桑、狩猎为题材。汉代纹饰又趋于简化。 (3)铭文,多是用陶范刻铭铸造的,字体笔画圆润自然。伪刻的铭文,字体拘谨、呆板,且字迹的铜锈与器壁的锈色有明显区别,而伪器则呆板、软散,无生气。伪铭錾刻有刀凿之痕,往往又破坏了原来的表面,腐蚀者模糊而臃肿。 (4) 锈色。铜锈已渗入器物内部,渗入花纹或铭文字口之内,致密而有金属光泽,与器体是连为一体的。而伪器的表面锈色一般是用快速腐蚀法作成,其特点是很薄且浮在表面。而厚的伪锈一般是用漆调颜色作成,灰暗,呆滞,既没有金属光泽,又没有层次,浮于器表,疏松,易脱落,而露出新铜地子。 (5) 声音。完好的青铜器在用手指弹击时会发出清脆的音色,否之,则为残次品。 (6)铸造工艺(铸痕、铜质),通过铸痕的观察可以判断真伪。夏商周采用范铸法,器体上留有范线,有时夹有垫片,细部花纹棱角细腻圆滑。而现代或用翻砂法,则粒粗胎厚;或用失蜡法,则没有范线。从铜质上来分析,夏商周时期为青铜质,而后代的伪器有多为黄铜质。又由于夏商周之青铜器入土已三四千年,经过长期腐蚀,已发生化学变化,铜质已糟朽,因此,真器比同样大小的新制的伪器重量要轻。 (清洗青铜器用碳酸氢三钠溶液) 食器 (1)鼎:古代炊器,有烹煮肉食或盛放鱼肉的用途。形状多数是圆形、三足、两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圆形、方形的扁足鼎等形式。圆形鼎的器身,一般为盆、盂的形状。方形鼎器身一般呈斗状。最早的铜鼎都是仿照陶器制作的。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明尊卑,别上下”,即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象征。据礼书的记载,西周时天子用九鼎,第一鼎是盛牛,称为太牢,以下为羊、豕、鱼、腊、肠胃等;诸侯一般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也有用一鼎的,鼎实为豕。   (2)鬲:煮粥器,新石器时代已经普遍使用陶鬲。《尔雅-释器》指款足鼎谓之鬲。《汉书-郊祀志》谓鬲为空足鼎。可见鬲的形状是似鼎而足空,足空则煮水易热。最初形式的铜鬲就是仿照陶鬲制成的。还有一种方形的鬲,鬲体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有门可以开合,门内可以放入木炭。   (3)甗;蒸饭器,全器为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称为甑,下体为鬲,用以煮水,中间的箅通汽以蒸于甑。其形制有圆形、方形;有上下合体的,有上下分体的。汉晋以后甗的鬲足就没有了,这种无足鬲则称为釜。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青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它和鼎、簋、豆、壶、盘、   组成一套随葬礼器,主要出土于西周末、春秋初的墓葬中。   (4)簋: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铜器铭文中的簋字一般都写成“?”,古籍中写成“簋”。其用途相当于现在盛饭的大碗。多数为圆腹、侈口、圈足,有无耳、两耳、三耳,甚至四耳的。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据文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考古发现也证明簋以偶数出现的时候为多。   (5)簠: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梁器。”在实物中见到的簠都作长方形,口外侈,有盖,盖与器大小相同,合上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这一特点,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器、盖各有四短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