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散文.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七年散文概况(1949-1966) 09中本一班 2009011138 王小蓉 一、概述 1949年新中国解放以来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夕17年间的中国的文学创作称为十七年文学。处于公开发表状态下的散文是十七年散文的主流。它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在当时全国百废具兴局面的鼓舞下,文学界创作活跃,充满革命理想精神和战斗的激情。谱写革命历史,反映土地改革,表现抗美援朝,描画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弘扬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成为当时文学的基本题材和主题。 十七年(1949—1966)的文学严重受到政治的干预,致使单一的左翼文学控制着整个文化界。作家失去了创作的自主性,文学写作的题材、主题、风格等等被强制纳入应予遵循的体系性“规范”。纵观十七年文学,其中虽然在黑暗中曾有过几点火花,但却由于环境的力量使其瞬息即灭。起起伏伏,文学成了政治的晴雨表。 由于文体上的特点,小说受其“毒害”最大。散文、诗歌、杂文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比起五四文学,文学创作在这个时期呈现了衰退情景。散文创作也不例外地陷入某些困境。 十七年散文的诗意化若作为艺术追求的一个内容则会合适一些,弊病在于过分地去扩大它的好处,把散文的这个特点扩展成所有优秀散文都必备的特点。这也正是由于十七年文学追求单一化的大环境下带来的片面。 二、发展历程 十七年的散文创作大致经历两个阶段:五十年代中前期(1949—1956年)的散文创作、六十年代初期的散文创作。 第一阶段:五十年代中前期(1949-1956)的散文创作特点。 总体来讲,五十年代初期的散文承接了中国三四十年代散文的传统,他们的审美功能、自我意识、主观抒情的成分减少,而功利意义、群体意识、客观记叙成分增加。表现在创作中为叙事散文为本时期创作的主体。 从内容来看,我们可以把这时期的散文分为以下几类: 1.歌颂新中国的成立、歌颂党、歌颂领导人。当代散文的开端是同新中国成立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新生国家的歌颂是当代散文作家第一药物。代表作品有林韦的《记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杨刚的《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巴金的《一封信》。散文创作呈现出一个共同点:感情真挚而强烈。 2.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生活。表现农业建设新人新风的有:秦兆阳的《王永淮》、《姚良成》、《老羊工》、柳青的《王家斌》,沙汀的《卢家秀》。反映工业建设的作品有:杨朔的《石油城》、北桥的《我怎能不歌唱》。 3.文艺性散文的创作。文艺性散文的第一次复苏,是在一九五六年初至“反右”前夕。这一年,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国内呈现了一派建设社会主义、向科学与文化进军的繁忙景象;陆定一代表党中央向文艺界、知识界传达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激发了作家、学者们的创作热情。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在这一年产生:周立波的《灯》,老舍的《养花》杨朔的《香山红叶》,秦牧的《社稷坛抒情》,魏巍的《我的老师》等。 第二阶段:六十年代初期的散文创作(1960-1966)   60年代的散文十七年散文发展的第二个高潮阶段,这时期由于国家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经济受到重挫。因而,国家开始着力调整经济政策,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也多次表态要搞“三不主义”,即不打棍子、不揪辫子、不戴帽子,整个国内政治气氛相对比较宽松些。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出现的第二个高潮。散文创作内容上更广阔,艺术技巧更圆熟,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好水平。代表性的如:杨朔的《荔枝蜜》,刘白羽的《平明小札》,冰心的《一只木屐》,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季羡林的《马樱花》,峻青的《秋色赋》,玛拉沁夫的《鹿的故事》等。这些散文从不同的侧面,挖掘生活中的人情物理,寄寓深情,阐明事理,既有诗般的意境,又充分发挥了散文灵动不羁的风格,语言更是文采斐然、优美畅快。尤其是杨朔、刘白羽、秦牧的散文,代表了这一时期创作的最高成就。三人各具风格:杨朔的散文情真意切,意境浓郁,构思精巧,语言飘逸含蓄,清新隽永;秦牧的散文题材广泛,视野宏阔,知识渊博,内涵深厚,联想丰富,结构宜放宜收,用语自然亲切;刘白羽的散文气象博大,感情浓烈,立意高远,开阖自如,豪情纵横,语言文气充沛,激励人心。三人创作相互映衬,使当时的散文园地蔚为大观。 三、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初被当代文学史家们称为“散文的黄金时代”,所谓的“散文三大家”:杨朔、刘白羽、秦牧。 (一)杨朔 1、简介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瑨,字莹叔。当代著名作家。蓬莱县(今蓬莱市)城里人。他的作品基调是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