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2000 年第7 期第31 卷综述影响叶下珠对乙型肝炎病毒疗效的因素探讨.docVIP

中草药2000 年第7 期第31 卷综述影响叶下珠对乙型肝炎病毒疗效的因素探讨.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草药 2000年第7期第31卷 综述 影响叶下珠对乙型肝炎病毒疗效的因素探讨 作者:李华 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医科 210002 关键词:叶下珠;乙型肝炎病毒;疗效 摘 要 综述影响叶下珠对乙型肝炎病毒疗效的若干因素,表明叶下珠 抗乙肝病毒有效,不同的病例选择以及叶下珠的亚种、产地、使用方法乃至复合用药均可影 响疗效。   自1988年 Thyagarajan[1]报道苦味叶下珠 Phyllanthus amarus [ WTBZ〗L. 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可使 59% 的乙肝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转阴后, 各地争相实验、临床研究,但结果差异较大。究其原因,与病例选择及叶下珠不同亚种 、产地、使用方法乃至复合用药等有关,笔者就此作一综述。 1 病例选择与疗效 Thyagarajan 等[1]观察 HBsAg 携带者 78 例,实验组(40例)给予苦味叶下珠干粉 胶囊 600 mg/d 口服,对照组(38例)给予等剂量乳糖胶囊口服,疗程均为 30 d。结 果实验 组有 59% (22/37)的HBsAg 消失(3例失访),而对照组仅有 4% (1/23) 的 HBs-Ag 消失(15 例失访)。可见,苦味叶下珠清除 HBs-Ag 的作用十分显著,但乙型肝炎 e 抗原 (HBeAg ) 的 存在可降低这种作用。 关于叶下珠对 HBeAg 阳性者疗效不佳的问题,国内亦有类似报道。 周杰等[2]用苦味叶下珠胶囊 400 mg 口服,每日 3 次,疗程 4~8 周,治疗 HBs Ag、HBeAg 和抗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HBc)IgM 三项同时阳性者 22 例,结果仅 1 例 HBsAg 和 HBeAg 同时阴转,并出现抗 HBe,而且在随访过程中 (3 个月内),HBsAg、HBeAg 再度 出现阳性。洪德庆等[3]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观察 HBsAg 阳性者 113 例,实 验组 (58例) 口服苦味叶下珠糖衣片 500 mg,每日 3 次,疗程 3 个月;对照组 (55例) 口服安慰剂,外型、剂量、服法、疗程同实验组。结果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01)。作者认为,苦味叶下珠对血清 HBsAg 的转阴有效,其疗效与携带者的 HBsAg 滴度呈负相关,即低滴度者疗效好,高滴度者疗效差;对 HBeAg 阳性者疗效差,因 为 HBeAg 阳性者绝大多数 HBsAg 滴度高。任进余等[4]认为苦味叶下珠主要是 有助于 HBeAg 阴性者清除 HBsAg,疗效反应国内多低于国外。原因是目前西方国家乙型肝 炎病毒 (HBV) 多 为后天感染,患者免疫功能多正常,单纯 HBsAg 阳性或“小三阳”患者多,故疗效较好; 而我国多为先天或围产期感染,大量患者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 (ASC) 或乙型慢迁肝 (C PH),“大三 阳”患者多,多数患者处于免疫耐受状态,故疗效较差。Blumberg 等[5]报道用苦 味叶下珠治疗 30 只急、慢性土拨鼠乙肝病毒 (WHV)感染的土拨鼠,其中 24 只血清中 WHV 标志物明显下降或被清除,总有效率 80%。从感染时间角度来看,该药对感染 3 个月以上 的 动物 WHBsAg 清除效果较差,但也可使病毒标志物水平下降。作者认为,苦味叶下珠可能具 有较强的抗 HBV 和 WHV 作用,特别适宜于治疗新近感染者或病毒低复制状态的携带者。王 灵台等[6]报道用苦味叶下珠胶囊治疗 65 例 CPH 和 11 例 ASC,疗程为 3 个月 。结果 HBsAg、HBeAg、DNAP 和抗 HBcIgM 转阴率分别为 10.8%、62.9%、41.7% 和 66 .7%。除 HBsAg 以外,其它各项标志物的转阴率均以 CPH 为优。 2 叶下珠种类与疗效   叶下珠属在全世界有 600 多个亚种,我国有 33 种、4 变 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7]。苦味叶下珠、泰勒叶下珠对肝炎病毒有显著抑 制作用,普通叶下珠亦有一定作用。但与苦味叶下珠极为相似的 P. fraternus、P . deblis 两种印度产叶下珠却无抗病毒作用。我国的珠子草临床报道 均介绍为苦味叶下珠,首先由张美义等[8]于 1989 年在云南元江峡谷内发现,并 经美国植物分类学家 Webster 教授鉴定,确认与 Thyagarajan[1]报道者相同,19 92 年在云南西双版纳人工栽培获得成功。朱宇同等[9]收集了国内 6 个不同品种 叶下珠属植物,将药物干粉用国外通用的 60 ℃水浸2 h提取方法,在2.2.15细胞上进行 实验研究,发现所有叶下珠提取物对2.2.15细胞分泌的HBsAg或HBeAg均有程度不等的抑制 作用,其中以苦味叶下珠最为明显。 3 叶下珠产地与疗效   苦味叶下珠喜湿、喜温、生长平

文档评论(0)

flybook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