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综合说明
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区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塬、坡、沟地貌类型并存,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坡面形成网状细沟和浅沟,并使沟头溯源、沟底下切、沟岸扩张,导致重力侵蚀加剧,形成了水土流失恶性循环的局面。水土流失不仅造成河道淤积,对下游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而且使生态环境恶化,对当地人居环境影响极大,同时制约了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对该项目区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不仅可以保障下游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及农业生产条件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有了稳定的基础。因此,该项目建设十分必要。
1.2施工期与水平年
项目计划于2010年11月开工,至2011年10月竣工,总工期12个月。本项目现状水平年为2009年,设计水平年为2019年。
1.3项目区概况
XX县太峪河中段综合治理工程行政区划上涉及太峪乡、新堡子乡2个乡,9个行政村。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4°54′47″-34°59′21″,东经108°0′57″-108°8′22″。西起南庄村上南庄、东至福银高速李家坡隧道西口、北到太新梁XX蒋路、南至小南塬梁塬边,东西长12公里,平均宽3.27公里,总面积 39.18km2。
项目区位于泾河一级支流太峪河县城段,属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地貌类型基本上是由黄土塬、梁峁、沟壑组成;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535.7mm,年平均气温9.7℃,海拔高程在900—1200m之间,整个项目区呈长条形。项目区内县乡公路、村级公路交通极为方便,电力、通讯等比较发达。
1.4项目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1.4.1水土流失现状
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18.93 km2,侵蚀模数为5000t/km2·年,属丘陵沟壑强度流失区, 水土流失类型为水力侵蚀,表现为面蚀和沟蚀。大量的水土流失是坡耕地和荒草地造成的,土壤流失强度以中度和强度侵蚀为主。人为水土流失主要是当地群众不合理的耕种坡耕地活动造成的,其面积达814.46hm2。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和水土流失特点,本项目区为太峪河中段塬梁沟壑强度流失治坡固沟区。
1.4.2水土保持概况
近年来,在XX县水利局及当地干部群众对治理水土流失的意识不断增强,先后开展了恢复水毁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措施,到2009年为止,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15km2,其中修建基本农田581.88hm2,栽植经果林205.78hm2,营造水保林926.91hm2;田间道路13.81km,治理程度达到47.71%,林草覆盖率28.98%,这些措施对控制水土流失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治理不彻底,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项目区内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为18.78km2未进行治理,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还需要国家投入资金进行治理。
1.5防治目标及任务
1.5.1目标
项目建设的总目标是:经过1年治理,通过实施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基本完成项目水土流失任务,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减少泥沙入河,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为项目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牢固生态基础。
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累计达到80%以上,减沙效益达到70%以上;到设计水平年,林草植被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使林草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综合治理措施面积保存率达到85%以上;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使农业人均纯收入和人均产粮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
1.5.2建设任务
建设期末,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13km2,其中:坡改梯5.00hm2,营造经果林75.13hm2,营造乔木林594.00hm2,人工种草377.18hm2,土地整治11.00 hm2,封育治理448.00hm2;修建沟头防护4000m;淤地坝2座,水窖30眼,生产道路1km,封禁围栏2.0km,封禁标志牌8面。
1.6防治措施体系布设
针对防治区水土流失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恢复和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
(一)在距村庄较近,坡度5~15°、避风向阳、水肥条件较好的坡耕地,机械修筑水平梯田。在靠近水源的15~25°坡耕地,可适当发展牧草种植; 25°以上坡耕地全部发展杂果经济林。
(二)在塬面的村旁、路旁修建水窖,以满足人畜饮水的需要,同时控制水不下沟,减轻沟蚀,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
(三)在塬边、沟头修建沟头防护工程,防止沟头前进,保护塬面不被沟壑切割破坏。
(四)在坡面有造林条件的荒草地,采取鱼鳞坑整地方式,以刺槐为主进行人工造林,拦蓄坡面径流,减轻坡面冲刷,防止陡坡土层滑塌等重力侵蚀的发生。
(五)在沟道内栽植防冲林,修建淤地坝减轻沟底下切,沟岸扩张。
(六)在河道较宽的地方,在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的情况下对河道滩涂进行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