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儒学现代转型的三个向以梁漱熊十马一浮为例.pdf

p儒学现代转型的三个向以梁漱熊十马一浮为例.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2007年 7月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u ly 2007 第 3 1卷 第 4 期 Jou rnal of A nhu i U n iversity ( Ph ilo sop hy and Social Science s) Vo l. 3 1 No. 4 儒学现代转型的三个向度 ———以梁漱溟 、熊十力 、马一浮为例 许  宁 (陕西师范大学 哲学系 ,陕西 西安  7 10062) 摘  要 :梁漱溟 、熊十力 、马一浮作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主要代表人物 ,构成儒家文化现代转型的三 个向度 :梁漱溟着眼于儒学思想与乡村改造的结合 ,致力于儒学的社会化 ;熊十力以唯识学和西方哲学 为阶梯 ,强调儒学形上之维的敞开 ,推进了儒学哲学化的思辨进程 ;马一浮认为西学冲击下的中国学术 正处于末世 ,因而以存留读书种子的心态倾心儒学的精英化 。 关键词 :梁漱溟 ;熊十力 ;马一浮 ;儒学转型 中图分类号 : B2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 1 - 50 19 (2007) 04 - 0033 - 04 梁漱溟 、熊十力 、马一浮被视为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 “儒家三圣 ”。“三圣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共同 创立者 ,开一代风气 ,领一时群伦 ,对近现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深刻的文化危机抱有迫切的忧患情怀和 懔然的担道意识 ,基于新儒学的共同文化立场 ,为传统儒学的现代转型 ,为中西文化的未来走向,为中华 民族的慧命传承 ,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回答和文化方案 。本文从 “三圣 ”的共时性理论建构的不同向度把 握现代新儒学的未来发展脉向。 一 、梁漱溟 :儒学社会化 梁漱溟在 《中国文化要义 》自序中说 ,如果有人问梁漱溟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希望的回答是 : “他是 一个有思想 ,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 。”或恭维一点 : “他是一个思想家 , 同时又是一社会改造运 [ 1 ] 动者 。” 梁正是将 自己的文化思考付诸社会改造 ,体现出强烈的实践精神的儒家学者 。 ( ) 一 以乡村建设为根本 目标 。他指出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 ,乡村衰则中国衰 ,乡村兴则中 国兴 。它不仅是经济单元 、政治单元 ,更是文化单元 ,因此乡村建设的内容不独是经济 、政治的发展 ,而 是多方面的。他强调 : “救济乡村便是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 ;至于创造新文化 ,那便是乡村建设的真 意义所在 。乡村建设除了消极地救济乡村之外 ,更要紧的还是在积极地创造新文化 。所谓乡村建设 ,就 [ 2 ] 是要从中国旧文化里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 。” 因此 ,对梁漱溟而言 ,乡村建设运动实质上是一场民族 文化复兴运动 ,是中西文化冲突背景下中国文化出路的必然选择 ,这正是他与同时代其他乡村建设者的 差别所在 ,也是他积极投身这一运动的深心大愿和现实动力 。 ( ) 二 以政教合一为组织原则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对重建中国新型社会组织进行了深入思 考和具体设计 ,认为在现有伦理本位的社会状况下 ,应当以政教合一为组织原则 ,缔造出新型社会团体 组织 。梁漱溟对 “政教合一 ”的定义是 : “所谓政教合一就是把人生向上这件事情亦由团体来帮助 ,使人 的生命往更智慧更道德更善良里去 。换言之 ,把帮助人生向上的事情亦由最高有力的团体来作 ,这就叫 [ 3 ] 690 作政教合一 。” “政教合一 ”是针对 “政教分离 ”提出来的。“政教分离 ”指近代西方由于确立对个人 权利的保障 ,反对国家和社会团体干预个人生活的主张 。但梁认为 ,政治团体对个人生活采取

文档评论(0)

I LOVE 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