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电设备红外监测诊断技术.pptVIP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带电设备红外检测诊断技术 ---热成像 热成像 一.背景和目标 国际上从1965年开始应用红外辐射测温仪测量电动机,变压器和电缆等设备接头。 20世纪60年代出现红外成像仪,从蒸发照相原成像仪,民用光机扫描式热成像仪,红外电视发展到最新的便携式红外热成像。 20世纪70年代,一些国家已建立健全生产性红外诊断标准和故障判别标准。 国内至今,应用,推广和建立判断标准阶段,各单位普遍购置红外诊断仪器,并制定《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导则》。 随着电压等级的提高,设备绝缘距离加大,在更高电压,更远距离的设备上红外测温以取代传统的接触式标签的测温方式;更是实现了跨越高山大川和复杂地形的输电线路的直升机载热成像仪巡线。 广泛地应用在了变电设备和输电线路的日常巡检以及故障分析中。 二.高压电器设备内部导热回流故障 1.定子绕组线棒接头焊接不良,《定子铁芯过热》电流互感器大螺杆接头不良,变压器套管内部引线连接不良。《变压器,互感器铁芯片间短路 2.定子绕组主绝缘劣化,脱壳与击穿,变压器套管或避雷器进水受潮,电容器受潮,介质损耗增大。 三.红外检测技术原理 1.红外辐射,发射率,红外检测仪原理,红外检测影因素,红外检测仪器参数设定 电力设备故障模式----热状异常-----探测红外辐射信号演变成的。 近红外:0.75-3.0微米,中红外:3.0-6.0微米,远红外:6.0-15.0微米,极远红外:15-1000微米 辐射—物体向外发出自身能量。 吸收—物体获得并保存来自外界的辐射。 反射—物体弹回来自外界的辐射。 透射—来自外界的辐射经过物体穿透出去。 吸收率——反射率——透射率,辐射——自身辐射和反射——透射,这是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物体接受外界辐射的能力与物体辐射自身能量相等 2.红外检测仪器原理: 焦平面热成像仪,红外探测仪呈列阵平面状,具有自动扫描特性 2.体积小,使用方便,较高空间和温度分辨率。 四.红外检测影响因素 1.有距离:(被测物体大于光学目标,距离系数决定仪器最大可测距) 2.有阳光:造成附加温升(反射和漫长反射坡长为3—14微米,主要集中3.4—3.6微米。 3.粉尘散射;悬浮粒子吸收红外能量,产生衰减, 4.风力:加速热量流动,降低温度。 5.临近辐射体及表面粗糙度:产生反射能量。 6.设备负荷率:影响缺陷部位温度。 五.红外成像仪参数设定 发射率—被测物体周围反射温度,大气温度,相对湿度,距离 六.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使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带电设备的方法,仪器的要求,仪器使用范围,缺陷的判断依据及红外数据的管理规定等,使用红外测温仪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适用于具有电流,电压致热效应或其它致热效应的各电压等及设备,包括电机,变压器,电抗组,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套管,电力电容器,避雷器,电力电缆,母线,套管,导线,绝缘子,组合电器,低压电器及二次回路等。 七.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11022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要求。 GB/T19870-2005工业检测型红外热像仪。 DL408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 DL409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 DL/T596电力设备预防试验规程。 八.带电设备红外检测缺陷类型的确定及处理 1.温升:被测设备表面温度和环境参照体表面之差。 2.温差;不同被测设备或同一被测设备不同部位的温度差。 3.相对温度差:两个对应点之间的温度于其中较热的温升之比的百分数。 4.电流致热性设备 5.电压致热型 6.综合致热型设备(还包括电磁效应) 表面温度判断法: 主要适用于电流致热型和电磁效应引起发热的设备。根据测得的设备表面温度值,对照GB/T11022中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各种部件、材料和绝缘介质的温度和温升极限的有关规定(详细规定见附录C),结合环境气候条件、负荷大小进行分析判断。 同类比较判断法: 根据同组三相设备、同相设备之间及同类设备之间对应部位的温差进行比较分析。对于电压致热型设备,应结合3进行判断;对于电流致热型设备,应结合4进行判断。 图像特征判断法 主要适用于电压致热型设备。根据同类设备的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的热像图,判断设备是否正常。注意应尽量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对图像的影响,必要时结合电气试验或化学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相对温差判断法: 主要适用于电流致热型设备。特别是对小负荷电流致热型设备,采用相对温差判断法可降低小负荷缺陷的漏判率 档案分析判断法: 分析同一设备不同时期的温度场分布,找出设备致热参数的变化,判断设备是否正常。 实时分析判断法: 在一段时间内使用红外热像仪连续监测某被测设备,观察设备温度随负荷、时间等因素变化的方法。 一般缺陷: 过热,一定温差,一定温度场梯度,但不致引起事故。

文档评论(0)

小小紫色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