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七版全).doc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医学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 中 医 外 科 学 主 编 李曰庆 副主编 陈红风 崔学教 艾儒棣 何清湖 主 审 王 沛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外科学编委会 主 编 李曰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 副主编 陈红风 上海中医药大学 崔学教 广州中医药大学 艾儒棣 成都中医药大学 何清湖 湖南中医学院 编 委 (以姓氏笔划为序) 刘行稳 湖北中医学院 刘 轩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红霞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吕延伟 辽宁中医学院 许赞斌 福建中医学院 肖廷刚 广西中医学院 李永清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李恒喜 河南中医学院 金 星 山东中医药大学 周建华 长春中医学院 赵树森 北京中医药大学 秦国政 云南中医学院 黄明祥 贵阳中医学院 喻文球 江西中医学院 编写秘书 张耀圣 2002年5月 编写说明 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的精神,为适应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于2001年10月开始组织新世纪第一版全国高等中医药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并提出教材的编写要面向21世纪,遵循培养目标,适用于本科五年制教学需要;突出教材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实用性)和三特(特定对象、特定要求和特定限制)的原则。 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五年制中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 中医外科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特点是运用“有诸内,必行诸外”,“治外必本诸内”的人体内、外统一理论去认识疾病的发生和演变规律,应用内治和外治相结合的方法防治疾病。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和临床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及预防知识;熟悉中医外科疾病的主要内、外治法和操作技能以及急诊处理原则;了解某些疑难病的诊治要点,达到应用型人才标准。并配合执业医师法的实施,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相衔接。所以,在编写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彻“少而精”精神,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对上版教材中部分章节的内容进行了删减、补充和修改,尤其是总论改动较大。 本教材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部分重点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使学生对中医外科概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的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原则及基本术语,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特点,治法和外科调护共六章。授课过程中要侧重介绍中医外科学特点,要突出外治方法的特色和优势,并要求学生掌握外科的专用方剂及外治药物疗法的各种剂型、适应症、用法等。 各论为临床篇,以中医病名为主(无恰当中医病名或争议较大者则用西医病名)分章列节,按中医外科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及其他外科疾病共九章。重点介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方法。并尽量处理好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在保持中医外科理论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客观反映目前临床研究的新成就。 本教材由全国十七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外科教授参加编写,共召开三次编委会、统稿会和定稿会,大家畅说欲言,集思广益,基本反映了目前中医外科的教学水平。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外科教研室的陈淑长、张燕生教授,杨博华、贾玉森、李元文、刘仍海、李海松、张书信、葛芃副教授,裴晓华、张春和、李兰群博士以及湖北中医学院的余世荃、汪草原副教授等,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同道不吝赐教。

文档评论(0)

朱海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