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细菌QDC01鉴定及其几丁质酶基因克隆与分析.pdfVIP

海洋细菌QDC01鉴定及其几丁质酶基因克隆与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Online system: http://www.j 农 业 生 物 技 术 学 报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2013, 21(6): 734~744 DOI: 10.3969/j.issn.1674-7968.2013.06.013 研究报告 Letter 海洋细菌QDC01 的鉴定及其几丁质酶 因的克隆与分析 1 1,2 2 2 2 2* 王振东 罗春艳 杨晨 张殿朋 吴慧玲 刘伟成 1 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沈阳110 161;2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7 * 通讯作者,liuwich@163.com 要 海洋微生物是几丁质酶的重要来源。 研究从青岛海域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体中分离到 一株产几丁质酶的细菌QDC01,通过形态、培养特征以及16S rDNA 序列同源性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嗜 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 hila) 。根据已报道的嗜水气单胞菌几丁质酶基因相关序列设计引物,克隆 了QDC01 几丁质酶基因,命名为ahchi(GenBank : JX863407) 。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获得的基因序列及 编码的蛋白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hchi 开放阅读框(ORF)长2 100 bp ,无内含子,其编码的蛋白由699 个氨 酸组成,分子量为74.875 kD ,等电点为5.81 。序列比对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 因与嗜水气 T 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 hila subsp. hydrop hila)ATCC 7966 几丁质酶基因(GenBank 登录号: CP000462) 的 相似性最高,为98% ;相应的氨 酸序列同源性为98% 。系统进化分析以及Ahchi 的保守结构域分析表 明,Ahchi 属于 型几丁质酶,糖苷水解酶19家族。采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 和Hind Ⅲ)双酶切法构建 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0a(+)-ahchi ,并经IPTG 诱导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中成功表达。在 础产酶 发酵条件下,菌株QDC01 所产粗酶液酶活力达0.2 1 U/mL ,采用文献报道的优化产酶发酵条件,菌株 QDC01 所产粗酶液酶活力可达0.58 U/mL ,是前人报道的产几丁质酶嗜水气单胞菌SWCH-6 所产酶活力 的1.49 倍,同时也高于已报道的气单胞菌(Aeromonas sp .)CJ-5 的酶活力(0.4 1 U/mL),为微生物源几丁质酶 开发应用提供了又一优良种质资源。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分类鉴定,几丁质酶 因,克隆与分析 Identification of Chitinase- producing Marine Bacterium QDC0 1 and Cloning and Analysis of the Chitinase Gene WANG Zhen-Dong1 LUO Chun-Yan1,2 YANG Chen2 ZHANG Dian-Peng2 WU Hui-Ling2 LIU Wei- Cheng2* 1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 16 1, China; 2 Institute of Plant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Beijing 100097, 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wich@ 1

文档评论(0)

天马行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