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坐忘论》献疑.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届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论坛 读《坐忘论》献疑 王觅泉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北京,100875) 【摘要】:((坐忘论》是唐代著名道教理论家司马承祯的重要作品,有较强的理论色彩.基于 对此篇的细读,本文发现其在表达处理善恶问题的态度,描述“得道”之后的状态等方面颇 有令人疑惑处.这涉及到道家对人的根本价值的理解、“得道”与“知道”、修道实践中的身 心协调发展等在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问题。 【关键词】:坐忘论善恶慧身心 《坐忘论》是唐代著名道教理论家司马承祯的重要作品,有较强的理论色彩,涉及了中 国传统哲学诸多重要问题,但是其中有令人疑惑之处。1、他一面认为,“以此(人之本心) 为验,则邪正可知”,主张“息乱而不灭照”,一面又反对人起好善恶恶之心,认为这会“障 道”。那么,他究竟主张人在是非善恶问题面前如何反应?2、他指出了因定生慧的修道阶次, 但又区分出“慧而不用”和“慧而用”,认为前者为得道,后者仅为知道。让我们疑惑:因 定而生之慧乃人之生命实存转化之后的明觉智照,乃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之事,而丝毫无把 捉凑泊之意, 因而“慧”必“用”,虽用而不累。如此,则慧何以面临用和不用的问题?3、 他主张“心者一身之主”,大讲收心之工夫,但在得道的境界上又区分出“唯及其心”和“兼 被于形”两种情况。实则心之功夫将带来人之生命实存的整体转化与提升,道“及其心”势 必“兼被于形”,何以可能道已“及其心”,而形独在道之外?如此则心堪为“一身之主” 乎?下面先概述《坐忘论》之结构与内容,再就此三点疑惑展开探讨。 《坐忘论》包括序和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等八篇。其序中称: “勉寻经旨,事简理直,其事易行,与心病相应者,约著安心坐忘之法,略成七条,修道阶 次,兼其枢翼,以编叙之。”回可见《坐忘论》是要提出一种修道的方案(“修道阶次”)。但 是正文七篇所言七事并非递进的七个修道的工夫步骤。事实上,收心是修道工夫的核心内容。 这一篇占据了《坐忘论》最大的篇幅。所谓的阶次也主要表现在收心所达到的不同程度。“学 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收心不是“执 心住空”,而是“息乱而不灭照,守静而不著空”。当然人不大可能安坐了此一生,安坐收心 固可有所收效,“然此心由来依境,未惯独立,乍无所托,难以自安。纵得暂安,还复散乱。 随起随制,务令不动,久久调熟,自得安闲。无问昼夜,行立坐卧,及应事之时,常须作意 安之。若心得定,但须安养,莫有恼触。少得定分,则堪自乐。渐渐驯狎,唯觉清远。平生 所重,已嫌弊漏,况因定生慧,深达真假乎!”安坐收心,“纵得暂安,还复散乱”,所以需 要“无问昼夜,行立坐卧,及应事之时,常须作意安之”,“随起随制,务令不动”。这样, 从“纵得暂安”,到“少得定分”再到“久久调熟,自得安闲”、“因定生慧”。收心乃是直接 针对人心,亦即人之生命实存本身。 在收心篇之结尾,司马承祯设想了一种对自己所主张的这一修道阶次的批评:“或日: 夫为大道者,在物而心不染,处动而神不乱,无事而不为,无时而不寂。今犹避事而取静, D本文所引‘坐忘论,依(宋)张君房缉‘云笈七签》,齐鲁书社1989年影印本。下引此文仅随文注篇名. 461 第四届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论坛 离动而之定,劳于控制,乃有动静二心,滞于住守,是成取舍两病。不觉其所执,仍自谓道 之阶要,何其谬耶!”司马承祯如此回应这种批评:“总物而称大,道物之谓道,在物而不染, 处事而不乱,真为大矣!实为妙矣!然谓吾子之鉴有所未明。何则?徒见贝锦之辉焕,未晓 始抽于素丝;才闻鸣鹤之冲天,讵织先资于谷食?蔽日之干,起于毫末;神凝之圣,积习而 成。今徒学语其圣德,而不知圣之所以德。可谓见卯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鹗炙。何其造次哉!” 二者对修道所要最终达成的境界的看法是一致的,司马承祯也认为“在物而不染,处事而不 乱,真为大矣!实为妙矣!”,分歧在司马承祯认为批评者只看到了结果而忽视了达到这个结 果的工夫过程。 信敬是修道所要求的虔诚态度,是前提。断缘——“断有为俗事之缘”、简事——“断 简事物,知

文档评论(0)

叶峰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