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抗菌药物动学优化给药方案1.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糖肽类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作用在最初的4h内最为明显,以后菌量维持在一恒定水平且与药物浓度无关,其最佳杀菌浓度为MIC的4—5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清除率与Cmax/MIC无关,而与t>MIC有关。万古霉素有较长t1/2和PAE,用法为每6-12小时静滴一次。不过临床上应用万古霉素是否持续静滴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6、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为浓度依赖性药物,AUC0-24/MIC或Cmax/MIC是其预测疗效的参数,这类药如果给药能获得最大峰值浓度但减少给药频率,药物疗效不仅可能相同或提高,而且可能降低毒性。两性霉素B可以使用静滴每日1次给药方案。 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咪唑类和氟胞嘧啶等抗真菌药呈时间依赖性,T>MIC最能反映疗效,因此,在临床上应考虑采用静滴或每日多次给药方式,例如氟胞嘧啶每日剂量分2-3次静滴。不过,应用氟康唑治疗真菌感染时,因该药有较长的PAE,预测参数可采用AUC0-24/MIC,并且应使用AUC0-24/MIC>20,氟康唑1次/日给药。 7、预防耐药菌株的出现:合理的给药方案不仅是清除感染菌的关键,而且在抑制耐药菌株的出现中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左氧氟沙星治疗铜绿假单细胞小鼠感染模型,测量各种参数与细菌耐药的关系发现,当AUC0-24/MIC等于52时,突变体的变异现象加强,而AUC0-24/MIC的值大于157时,细菌突变现象完全被压抑。当然,对于不同的抗生素、不同的细菌种类,其PK/PD参数值的大小在与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也是有所区别的。 细菌暴露于氨基苷类抗菌药物后,很快出现适应性耐药,主要见于革兰阴性杆菌,尤其是铜绿假单细胞菌。在给药2h发生显著的适应性耐药,6-16h耐药性最高,24h细菌的敏感性部分恢复,40h左右完全恢复,耐药性持续的时间与t1/2(β)有直接的关系,一般为14-18t1/2(β)。氨基苷类传统的给药方案,第二次以及以后的药物通常以8-12h间隙给药,而在此时细菌正好耐药性最大,氨基苷类的再次暴露,不仅起不到杀菌作用,还会使耐药性加强。因此,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重其PK/PD参数,选择最佳给药方案,既可获得最好抗菌疗效,还能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近年来,针对病原菌“防突变浓度(MPC)”和“突变选择窗(Msw)”作为抗菌药物药效学理论的延伸,正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为防止耐药,要求抗菌药物Cmax尽量在MPC以上。Msw作为PK/PD的新模式,它将药物浓度、作用时间和抗菌活性加以整合,直接预测病原菌—抗菌药引起细菌耐药突变体选择的发生,对于指导临床制定最佳给药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细菌之所以出现耐药,是因为抗生素的血药浓度在MSW之中,因此要避免细菌耐药,就必须关闭MSW。简单来说,MSW越小、抗生素处在该窗口的时间越短,细菌耐药可能性越小。关闭MSW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得:(1)提高给药剂量。始终保持抗菌药浓度在MPC之上,这样既可以杀灭所有细菌,又能克服耐药菌的出现。但由于药物安全性问题,临床用药无法保证无限提高用药剂量,因此该法难以在临床上推广。 (2)临床尽量选用MSW窄的抗菌药。氟喹诺酮类药物由于其结构差异,不同药物MPC和MSW具有显著差异。对肺炎链球菌的MPC值可以推测,用药后药物浓度处于MSW的时间依次为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吉米沙星>莫西沙星。 (3)通过联合药物关闭MSW。但应注意,被联合药物在人体内PK过程应该具有同步性,药物浓度应该超过对细菌的MIC值,抗生素长疗程者应该及早联合,避免先单独用药一段时间再联合用药等,这样可以避免不合理用药反而导致细菌耐药。 8、近年来对PAE的研究发现,其也是制订给药方案所需综合考虑的重要指标之一。PAE的存在与否和持续时间长短,除与药物种类及细菌本身有关外,在一定范围内,还与药物浓度及药物接触的时间成正比。研究还发现,细菌处在PAE期的许多特征发生了改变,故可延长给药间隔,减少用药剂量,降低用药费用,且使不良反应减少。 针对致病菌具有较长PAE的药物(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新大环内酯类),可根据其血浆清除半衰期和PAE适当延长给药间隔,进一步优化给药方案,如SDD。而PAE不明显的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1、2、3代),原则上给药应缩短间隔时间,使24h内血药浓度至少高于致病菌MIC的40%—60%。 1、根据抗菌药物体内杀菌动力学过程不同,将其分为两类,即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和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2、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的特点是随着其血清浓度的增高,杀菌效果增加。抗菌效果主要与其血清浓度有关,评估其疗效的PK/PD参数主要为AUC0-24/MIC、Cmax/MIC,临床应用该药物时应注意保证每日给予量,而给药次数在药量足够时尽可能减少,最好每

文档评论(0)

精品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