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僵菌和白僵菌防蝗菌株的分子鉴定及室内致病力测定.pdfVIP

绿僵菌和白僵菌防蝗菌株的分子鉴定及室内致病力测定.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自由编辑复制。

摘要 绿僵菌和白僵菌已广泛运用于害虫生物防治中,且被开发成不同剂型的高效 真菌杀虫剂。目前防治蝗虫的杀虫剂较多,但是真正有效的杀蝗真菌杀虫剂仍然 寥寥无几。因此筛选高毒杀蝗的昆虫病原真菌菌株,可为蝗虫的生物防治奠定坚 实的基础。本论文首先采用 DGGE 方法筛出不同基因型菌株,再进行 EF 序列的 扩增和测序,通过比对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将各菌株准确鉴定。然后在菌株室内 致病力的测定研究中主要采用浸虫法和饵剂喂食法来确定致病力较强的菌株。最 后通过对高致病力菌株部分生物学特性测定,为筛选出生产性状良好的菌株提供 必要数据。现将主要结果陈述如下: 1、菌株的分子鉴定。 (1)球孢白僵菌菌株DGGE 初筛。通过 DGGE 图谱分析,结果显示:检测 的 27 株球孢白僵菌共有 6 个基因型,分别为基因型 A : Bb854 ,基因型 B : Bb1028 、Bb6 、Bb860 、Bb125 ,基因型 C :Bb292 、Bb654 、Bb1179 、Bb2270 、 Bb321 、Bb322 、Bb458 、Bb 859 、Bb1372 、Bb1843 、Bb2153 、Bb2157 、Bb2248 、 Bb2250 、Bb2251 ,基因型D :Bb1519 、Bb2253 、Bb1906 、Bb1975 ,基因型E : Bb1062 、Bb2268 ,基因型F :Bb324 。 (2 )菌株EF 序列测定、比对及分子鉴定。从 6 个基因型中各选择 1 株球孢 白僵菌,结合初步形态学鉴定为其他种的4 株菌株 Vl325 、Ic449 、Bbr91 、Ma63 共 10 株,分别提取基因组 DNA ,以 983F、2218R 为引物进行 PCR 扩增,测序。 在 GenBank 上进行 Blast 比对,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6 个基因型的菌株之间的 序列均有一定差异,差异在 99% 以内,但都和球孢白僵菌的模式菌株近似,序列 差异在 99-100%之间。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通过 DGGE 研究的 6 个基因型共 27 株菌株均可鉴定为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其他 4 株非球孢白僵菌的虫生真菌菌株 Vl325 、Ic449 、Bbr91 和 Ma63 分别鉴定为刀 孢蜡蚧菌 Lecanicillium psalliotae 、环链棒束孢 Isaria cateniannulata ,布氏白僵菌 Beauveria brongniartii 、蝗绿僵菌Metarhizium acridum 。将这些已明确分类地位 的菌株,再结合它们的产孢特点,最终确定以下菌株进行室内生测试验:Bb6 、 Bb860 、Bb292 、Bb654 、Bb1179 、Bb2270 、Bb1519 、Bb1906 、Bb2253 、Bbr91 、 Ma63 。 2 、室内致病力测定。 (1)蝗虫室内饲养。蝗卵在 30℃,相对湿度 50~75%,光照 12h 的孵化天 数为 6~12d,结果表明:蝗卵孵化率在 59.0~71.2%之间,其平均孵化率达到了 65.0% 。蝗蝻在25~30℃,湿度 30~50%,光照 12~16h,结果表明:蜕皮天数 I 为 7~8d。从蝗卵孵化到我们所需要的3 龄蝗蝻,共需 27-36 天。 (2 )室内致病力测定。在室内用浸虫方法测定了 11 株菌株对东亚飞蝗 3 龄 蝗蝻的致病力,初步筛选出死亡率较高的 4 株球孢白僵菌和 1 株金龟子绿僵菌, 结果显示:校正死亡率较高分别为 100%、93.3%、90%、86.7%、83.3%,致病 力顺序为 Bb860 >Ma63 >Bb1906 >Bb2270 >Bb1519 ,它们 LT50 分别为 3.04d、 4.17d 、4.37d 、4.50d 、5.76d 。然后采取浸虫和喂食饵剂的方法,对初步筛选出的 5 株菌株进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喂食饵剂的情况下,Ma63 、Bb860 、Bb2270 、 Bb1906 对 3 龄蝗蝻的死亡率最高,LT50 最短分别为 4.81d 、4.37d 、5.00d、5.94d 。 采用浸虫方法的情况下,菌株致死中浓度 LC50 的顺序依次为 Bb860 <Ma63 < Bb190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蓝色天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