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庆市巫山县地面文物建筑的保护与研究
张映莹
(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
1992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的决定,这一决定为重庆市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三峡地区不仅地理景观独特,而且历史
悠久,人文荟萃,具有相当发达的文明程度。根据《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保护规划》,在兴建
三峡工程中,重庆库区的246处地面文物点被列入文物保护项目。对这些项目,重庆三峡办提出了
原地保护、搬迁保护(整体搬迁和局部搬迁)、留取资料等多种保护措施,将基于民族生息与历史绵
延、灿烂奇异的重庆文化留给后代。
受重庆市文化局三峡文物保护办公室的委托,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承担了巫山县部分寺庙、
民居、桥梁、城门等地面文物的调查、勘测、设计等任务,同时又应巫山县人民政府文化局的要求,
对巫山神女庙旅游开发区进行文物搬迁保护规划。
巫山县在重庆市东部,境内巫山、长江横跨其间,著名的长江三峡之一巫峡就在巫山县境内,
巫峡沿岸有巫山十二峰,以神女峰最为秀丽,千百年来,引来无数中外游人,无不为之而感叹。巫
山是文物大县,在三峡地区占有重要地位,地面文物也有很高的价值。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
承担的地面文物项目共有二十项,其中寺庙l座,城门1座,民居13处,桥梁5座,属于搬迁项目
的有十处,它们是兴隆寺、南城门、吕氏民居、潭氏民居、李季达旧居、双龙乡罗家老屋(东院)、
聚鹤街154号、无暴桥、无伐桥、无夺桥,都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属于留取资料的项目
也是十处,分别是大溪镇的聚兴昌、侯宅、福寿桥,聚鹤街74号及152号民居、罗家老屋(和记及
南院)、起云街42号一45号民居、登龙街18号民居。
兴隆寺位于巫山县大昌镇洋溪乡宁合村涂家坝,是巫山县为数不多的古建筑之一,也是一处县
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清嘉靖十五年(1810年)曾予维修,占地面积
225平方米,寺内现存前后二殿。外观看,兴隆寺封火墙高大,这也是该寺不同于北方寺庙的特色
之一,南北侧封火墙高出屋顶之上,用于防火,同时丰富了寺庙的外在形式。明间封火墙上设券n
型门洞,上置板门,并砌四柱三楼式庑殿顶门楼,高7.85米,门楼上装饰花、鸟、鱼等各式图案。
前、后殿梁架均为九檩八步穿斗式结构,现在前殿梁架大致完好,只有部分柱子及椽板糟朽;后殿
梁架前倾。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无人管理,寺内杂草丛生。
南城门位于巫山县城翠屏街31号,面南,为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
年),日“巫山门”,清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遭水灾塌毁,明万历元年(1573年)、清咸丰十年
(1860年)、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多次进行重修,现存主体为清代建筑。由于该门位于旧城南
部,俗称“南城门”。近百年来,由于自然灾害、战乱及多次建设性改造,南城门周围城墙所剩无
几,保留下来的也已残破。
搬迁项目中有五座民居,这五座民居均为典型的重庆古民居。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川渝地区
远离北方统治中心,加之山川阻碍,环境封闭,北方正统建筑法式影响力所不及,民居受封建专制
思想的限制和束缚较少,使得重庆民居不拘形式、活泼自然、质朴纯真、组合丰富,善于适应复杂
重庆市巫山县地面文物建筑的保护与研究 317
的地形地貌,灵活多变又用料精省;在山川自然条件下长期生活与生产的实践中,重庆人民逐步总
结出独特的山地生活经验,形成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传统自然观,注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因地
制宜,充分发挥自然地形的潜力,依山就势筑院建宅,创造出形态多样、不拘一格的民居形式,体
现了古代重庆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巧。民居中的青瓦屋顶、纵横交错的封火山墙、大小不等的天井、
造型不一的脊饰,营造出一种亲切自然的生活气息。
吕氏民居创建于民国元年,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吕恒义”货栈,是一坐北朝南的二进
院落,上下二层。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吊角楼、过街、正屋、中后院及堂屋。民居中吊角楼建筑形式
的出现源于重庆特定的自然景观,是在利用陡坎、陡坡等不可用地或难用地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
建筑形式,是结合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巧用地形、利用空间的杰作。吕氏民居的吊角楼面阔五间,
进深二闯,前间为吊角楼,后间为对合屋。吊角楼檐柱置于下层石柱上,中间置穿枋用于悬挑廊柱,
枋上铺设楼板。吕氏民居曾几易其主,改建、拆毁现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pptx VIP
- HF75过氧化氢消毒液产品技术标准2023年.docx VIP
-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解读.pdf VIP
- 职教高考教程数学冲刺复习001集合与不等式.pptx VIP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写字表课文同步正楷练字帖.pdf VIP
- 蔬菜西甜瓜种子生产技术 番茄种子生产技术、蔬菜西甜瓜种子生产技术 番茄品种类型.pptx VIP
- 深度解读《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2010.pptx VIP
- 林场基本情况-国有河南卢氏东湾林场-国家林业局.DOC VIP
- 复合材料发展史.pptx VIP
- 2018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试题:第八章含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