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阈中网络德育主体的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The Perspective ofNetworkMoral ofInter_subjectivity EducationMain Research Body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to the Graduate SchoolofHenanNormal University in PartialFulfilhnent ofthe Requirements forthe of Degree MasterofLaw By ZhangHuUuan Lin Supervisor:Prof.Lu April,2012 摘要 德育主体是德育体系构哉的重要凶素,对于改进和加强高校德育.促进奠发展和创 新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电是制约和影响德育实效的关键所在。对德育主体的认识和把 握,实质L就是对德育过程巾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及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而网络环境 下从主体问性的视角反思和建构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对于科学定位德育主体,建立 有效网络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主体问性理沦为指导。以对网络德育特点的认识为切入点.展丌对德育主体 的探讨。主体问性是具有内在相关性和统一性的多个主体之间,通过对话交流实现互动, 达到和谐共生的一种=)毛系。主体间性作为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体现着主体之问的关系属 性。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主体问性,对于正确处理德育过程中的!『rliL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主体间性即师生|1{IJ的交互活动是学校德育关注的要点。受制于各种观念,主体间性的缺 失是导致目前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异化,德育实效性差的重要原因,而网络德育的平等 性、交互性、J11放性等特点为德育过程中师生主体问实现对话、交流、互动,达到和谐 共牛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途径。为德育主体问性在实践中的实现提供了重要平台。 在分析师生的主体性功能即选择功能、建构功能、超越功能的基础上,反思不同时 期的主体性思想,进一步探讨网络德育对主体性的要求,重点探讨闸络德育过程中网络 媒介素养对教师和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影响及机制。长期以来.人们经历了从教师中心论 到学生中心|仑直至师生双电洚论的演变,尽管每一次的变化都是一种提升,但其中困主 体问性的缺失使之仍隐藏着主客对立的倾向,以致师生各自的主体性在德育过程中难以 完全实现-网络的出现为师生主体间性互动的实现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网络德育以 主体蒯性为本位.体现着主体间性,而这种体现主体问性的列络德育,对德育过程中教 师和学生的素质尤其是网络媒介素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网络德育主体的师生应适 应网络时代需要t不断改变自身固有观念,提高自身网络媒介素养、完善自身道德人格, 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师生媒介素养的提升是其主体性功能正常发挥的强有力保障,是 强化德育主体性的必由之路。 主体问性对网络德育过程中主体关系属性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主体间性体现的是德 育主体问的互动关系、和谐共生关系和平等价值关系,“对话”和rr交流,,是实现德育 吲翻’蚰0避性互动、和谐缺q。盼逢往2_方法。在

文档评论(0)

ww2359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