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区域站沧源县站建设项目计划书.doc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区域站沧源县站建设项目计划书.doc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项目摘要 1.1项目名称: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区域站 沧源站建设 1.2建设单位:沧源县植保植检站 1.3建设地点:沧源县勐董镇忙那村 1.4建设年限: 2007-2008年 1.5建设规模 新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区域站沧源站,占地15亩。其中:建设征地5亩,租用土地10亩(30年), 征地、租地费由县政府解决。 1.5.1 土建工程:新建病虫害实验检验用房1000㎡;应急防治药品及药械仓库500㎡。 1.5.2 田间工程:新建标准农作物病虫观测场10亩,其中:日光温室2个1600㎡;养虫网室50㎡,工具房60㎡;农田灌溉水源一座40000 m3,田间沟渠500 m3, 室内外田间道路1300㎡, 田间电力设施0.6km,生物围栏1000m。水稻病虫观测田1.5亩、玉米病虫观测田1.5亩、小麦病虫观测田1.5亩、茶叶病虫观测田1.5亩、甘蔗病虫观测田1.5亩、标准试验田1.5亩。 1.5.3 配套仪器设备:完善测报设备、网络传输系统、可视化电视预报设备、应急防治、植物检疫、农残检测、专用设备等各种设备共计23项。 1.5.4 布设系统监测点10个,宏观调查点20个,组建应急防治专业队2个。 1.6 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估算398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180万元,田间工程标准病虫观测场投资66.8万元,仪器设备及专用设备投资134.5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16.7万元。 1.7 运行费用来源: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区域站沧源站建成后,县政府每年划拨财政预算资金15万元,作为预警与控制网络维护、实验用品、水电费用、植保器械维修等运行经费。 1.8效益评价 项目建成后,投资效益全县病虫监测覆盖面积将达到63万亩/年,病虫监测覆盖种类15种/年, 农作物病虫害预报次数15次/年,农作物病虫害有效控制面积60万亩/年,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农药使用量减少10~30%,农药检测能力5000份、批/年,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面积6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3万亩,经济作物30万亩。病虫害防治比建设前挽回粮食损失折币990万元,经济作物可挽回损失2100万元,减少农药施用1次,节约防治成本110万元,合计可产生经济效益3200万元。除去项目建设费用398万元和运行费15万元,纯经济效益2787万元。按照全县13.6万农业人口计算,每年农业人口可实现人均增收204.9元的目标。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背景 沧源县是边疆山区农业县,2005年被列为国债项目农村能源沼气池建设项目县,同年列为云南省甘蔗良种示范基地县,今年被临沧市列为以木薯、甘薯、马铃薯为主的生物能源开发示范县,是云南省水稻生物多样性栽培控制稻瘟病技术示范区,是爱德项目、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退耕还林、粮食自给工程、兴边富民工程和世行贷款项目县。沧源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对促进边疆政治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沧源佤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云南省西南部,中缅边界中段,位于东经98°52′至99°43′,北纬23°04′至23°30′之间,北与耿马相连,东北与双江县隔江相望,东南和西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7.083公里,199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二级口岸,有32条大小通道直往缅甸,是云南省通往缅甸和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门户之一。 县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总的以中山河谷为主,最高海拔2605m,最低海拔460m,年均温17.4℃,年降雨量1700mm,年均日照1877h,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全县土地面积为2445km2,辖6乡4镇93个行政村和一个国营勐省农场,有面积为40.3万亩的国家级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被益为动植物王国,生物基因库。 全县有耕地面积45.7万亩,其中水田9.2万亩,旱地36.5万亩。粮油作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陆稻、小麦、油菜和豆类,2006年种植水稻8.83万亩,玉米11.6万亩,陆稻3万亩,小麦0.84万亩,油菜0.6万亩。经济作物主要种植橡胶、甘蔗、茶叶、核桃、木薯和蔬菜等。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巩固做强做大糖、茶、胶骨干产业,2006年实现新建高优蔗园3.2万亩,累计建成8.95万亩;建成高优生态茶园0.54万亩,累计建成茶园9.5万亩;新植橡胶1.8万亩,累计8.26万亩;新植核桃2.66万亩,累计5.4万亩,种植薯类1.36万亩。全县初具东茶、中糖、西胶的区域经济格局。 全县总人口17万,其中农业人口13.6万人,少数民族占93.4%,佤族占85.1%,是一个以佤族为主体,傣、彝、拉祜、汉等26种民族杂居的边疆山区农业县。据2006年末统计,全县粮食总产量5175.5万㎏,全县生产总值7532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59

文档评论(0)

zantpent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