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种不满
B.反映封建时代人们的安乐和富足
C.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D.“世外桃源”当时只能是虚构的
解析:本题借助文学艺术的形式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体现考纲中关于古代农业发展特点的命题思想。小农经济条件下,在无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农民也就是勉强度日,根本不可能出现富足的情况。
答案:B
2.(2011·杭州模拟)精耕细作的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深远意义在于( )
A.扩大了耕作面积 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C.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D.积累了生产经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精耕细作体现了人们在生产中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后世来说生产经验是最重要的。A、B、C主要体现了对当时社会的意义。
答案:D
3.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集体耕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由题干中“劦田”为“三耒共耕”的解释可知商朝使用奴隶集体耕作。
答案:D
4.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
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能力。从材料信息上看,作者揭示了铁制工具与兴修水利工程的关系。铁器的大力推广是在战国、秦汉时期,联系战国时期郑国渠的修建、秦朝灵渠的开通和汉朝西北地区坎儿井的开凿,可知答案为B。
答案:B
5.(2011·南京模拟)《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解析:小农经济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人们终生劳动,才能勉强维持饱暖。
答案:C
6.(2011·徐州模拟)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能力。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显然在揭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变化的根本原因显然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即铁器牛耕的推广。
答案:B
7.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的是( )
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
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
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
D.“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能力。由“其价如金”可知蜀锦制造为古代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工艺的传承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答案:D
8.一首流传至今的松江民谣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黄道婆的赞颂和铭记: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松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纺织技术先进地区
B.黄道婆给松江地区带来当时先进的纺织技术
C.黄道婆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纺纱机和织布机
D.黄道婆发明的先进纺织技术属于丝织技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A项错误,元明时期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C项错在织布机;D项应为棉织技术。
答案:B
9.《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家有织户”可知反映了家庭手工业,依据“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可知,生产成本较低,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D
10.(2011·南京模拟)右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复习教案37.doc
-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复习教案38.doc
-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复习教案39.doc
-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复习教案40.doc
-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复习教案41.doc
-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复习教案42.doc
-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复习教案43.doc
-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复习教案44.doc
-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复习教案45.doc
-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复习教案46.doc
-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15讲 备考演练经典化.doc
-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二 第十单元 第20讲 备考演练经典化.doc
-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二 第十单元 第21讲 备考演练经典化.doc
-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二 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备考演练经典化.doc
-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二 第十二单元 第25讲 备考演练经典化.doc
-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二 第十一单元 第22讲 备考演练经典化.doc
-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二 第十一单元 第23讲 备考演练经典化.doc
-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 第二十单元 第36讲 备考演练经典化.doc
-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 第十八单元 第34讲 备考演练经典化.doc
-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 第十九单元 第35讲 备考演练经典化.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