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等教育论文-儒家“比德”及其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
? 摘 要:儒家教育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代写论文其教育过程诗性与理性紧 密交融。“比德”是儒家诗性德育的重要形式。“比德”在化育道德情感、启迪道德自觉、 融通人与自然、陶冶“知行合一”的道德人格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比德”对日益倾 向于理性化的现代学校德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比德;学校德育;道德人格
儒家思想中有一个著名的育人观点:“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它蕴 含着一种善美合一的教育理想。培养道德人格是儒家最重要的追求。将德育与美育紧密交融 在一起,重视理性与诗性的结合、人与自然的交流,是儒家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比德”是 儒家诗性德育的重要形式,它以自然物隐喻道德人格,化景物为情思而陶冶人格,具有直指 人心的影响力和震撼力。 一、“比德”及其教育内涵 “比”是象征和比拟,“德”即道德人格。所谓“比德”,是指以自然物的某些特点使人联 想 起人的道德属性,借为人的道德品格、情操的象征,因之赋予自然物以道德意义[1] 。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中融入道德内容,自然美就升华为道德美、人格美。道德主体通过“ 比德”,达成了与自然物的直接对话和交流,继而以自然物为范型、作寄托来进行人格理想 的 构建和人格形象的塑造。同时,“比德”所蕴育的审美人生境界,又能使主体自我意识升华 到超然脱俗的诗化的境界,给人一种至善至美的感受。 “比兴”的艺术思维远古即有。孔子从理论上将此方法加以总结,并运用于德育,形成 了“比德”的教育形式。“比德”所“比”之“物”内容很广,以天地、山水、金玉及松竹 梅“岁寒三友”和梅兰竹菊‘四君子’为最多,笔者试举几例以作分析。 以天地为范则,用意在于修养君子的胸怀、品格、行止。《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 强不息”。在儒家看来,天运转不息,人效法天道,就当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所以就有了 孔子的“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生境界和孟子的“天将降大 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奋斗精神,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 载物”,则强调的是君子须谦恭待人,胸怀坦荡博大。以山水“比德”多取意于山的高大、 雄 伟、刚毅、恒久,水的正直、善化、遍予而无私,如《论语?雍也》篇中所说:“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以玉“比德”在《荀子?法行》篇中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 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等将玉与人的德 行相类比的称谓。后世儒者如曹植的“亮怀美”、白居易的“垢尘不污玉”等,所称颂 的都是君子的人格品行。以松竹梅“岁寒三友”和梅兰竹菊“四君子”“比德”的隐喻意向 更具广泛性,比如,古人常以竹来赞喻忠义之士坚守节操、至死不渝的品格。唐诗有云:“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再如以松兰梅菊为喻,喻人之 顽强 坚毅、不畏艰难、幽雅超俗、清逸高洁;以松“比德”如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论语?子罕》);以兰“比德”如“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 为穷 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以菊喻节,如冯梦龙的“不共春风斗百芳,自甘篱落傲 秋霜”;以梅喻节,最为著名的当数陆游的咏梅诗:“雪虐风絧愈凛然,花中气节最 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儒家德育在运用理性话语的同时加入了诗性的隐喻语言,“比德”式教育方法使德育对 话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还发生在人与自然物之间,使道德教育的空间得以延展。诗化的 德育方法可以弥补现代德育过于理性化而造成的不足,让德育焕发诗意魅力,让学生在诗意 文化的熏陶下,发掘诗情、诗心,由对自然物的赞赏、效法而自 主建构道德人格。 二、“比德”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 (一) “比德”培育道德情感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构成自然界的美的是使我们想起人来(或者,预示人格)的东西,自然 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2]“比德”是一种对于 自然物的审美感受,也是将经验世界中的山、水等自然物的特征比附于人的内在的、视而不 见的道德品质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除了有诸如轻松、愉悦、舒畅等机体快感、知觉美感之 外,更多的是与满足人的社会性需要的理智感、道德感交织在一起的高级审美情感,这种 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常常是重叠的。因此,审美活动的过程往往又是促进、催化人的道德情 感的过程。 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的“重叠”意味着二者的“等值”或直接同一的关系[3]。范 仲淹 《岳阳楼记》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审美体 验与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