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以来梧州六堡茶特色经济开发与影响
摘要:梧州六堡茶的产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清末民初以来,六堡茶种植的面积在逐步增加,且相对集中,种植的技术在不断改进,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上实现了产业化。六堡茶的销售渠道有四:一是茶农通过船帮转卖。二是利用广告宣传,设茶庄收购。三是重点扶持,推进茶文化宣传。四是创立品牌,以品牌带动。六堡茶特色经济开发提高了当地收入,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梧州六堡茶;开发;特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43-04
农业特色经济是研究特色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特色农业经济的开发,促使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对乡村社会。梧州六堡茶,作为历史名茶,曾盛产于清末与民国期间,也曾衰落于甲午中日战争、解放战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期间。梧州六堡茶虽几度兴衰,但其经济还是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梧州六堡茶经济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与发展。梧州六堡茶经济的开发,对六堡茶产区的乡村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重大影响。
一、梧州六堡茶经济的开发
(一)种植方面的开发
六堡茶,在清代嘉庆年间,种植面积在梧州地区就有所扩大,尤其是在现在的六堡镇及其相邻的镇,但总体来说,种植面积相对小且零散。表现为:
一是种植面积增加,且相对集中。清末民初,随着六堡茶的需求量的扩大,梧州地区的人们大多数都种植六堡茶,种植面积迅速增加,且相对集中。然而,战争年代,六堡茶的种植惨遭破坏。建国后,一些茶园逐渐恢复。到了1964年,广西开展农业学大寨,梧州六堡茶的茶农把一些荒山开采出来,纷纷种上六堡茶树苗。随着自治区农林办公室编印的《农业学大寨资料》专辑的颁布,六堡乡的人们响应政府的农业学大寨的号召,纷纷把一部分的山地开采出来,分批钟上六堡茶树苗。进入21世纪,随着梧州六堡茶再度进入盛产期,梧州政府在六堡茶主产区,如六堡、狮寨、京南等镇,建立大茶园,把一些山地梯田式地开采出来,种上六堡茶树苗。
二是种植技术有了一定改进。近代之前,种植六堡茶,人们除了除一下杂草之外,一般都是让其自然生长。到了近代,人们在六堡茶的种植、管理方面有了一定的改进。
首先,是六堡茶选种育苗方面的进步。20世纪60年代,六堡乡改为六保公社,当时办了公社茶场。引进了云南双凤大叶种,在当地产量较高,品质也好,适合加工六堡茶。在六堡,旧时种茶采用棋盘式丛栽,用种子直播,不修筑梯地,幼龄茶园间种木薯,一两年后退出间种。1949年后,逐步推广梯级茶园,条裁密植,每公顷种茶达27 000~33 000株,开始施肥,修剪。“七五”期末以来,推广地膜防寒育苗、二段育苗、喷施多效育苗、茶苗垄作栽培等六堡茶育苗技术。
其次,是种植技术方面的进步。最近十多年来,随着广西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技术推广活动的开展,梧州六堡茶区经常举办一些六堡茶种植技术的短期培训或一事一议培训活动。一般由六堡茶主产镇的农技站人员根据农事季节,结合现场参观、茶园会诊等形式开展培训,传授一些种茶技术的基本知识给各村的主管茶农,再由主管茶农把种茶技术推广开来。
再次,是管理方面的进步。嘉庆之前,梧州六堡茶基本都是自然生长。随着六堡茶被列为24大名茶之一,人们开始对六堡茶进行管理,除定期除草外,还会进行灌溉、施粪肥等。新中国成立后,六堡茶产区建了不少小型的水库,对六堡茶树苗进行灌溉。改革开放后,施肥普遍开始使用化肥,且使用一些农药、杀虫器具等。
第四,是采摘方面的进步。广西过去采茶的习惯是老嫩一把抓,将嫩的芽叶一扫光,没有采摘标准,也很少留叶采,这对茶园的产量和制茶品质影响很大。建国后,普遍推广了合理采摘:分批留叶采、按标准采、及时采等。梧州六堡茶也不例外。对于新植茶苗,梧州六堡茶茶农还贯彻投产后两年“以养为主,以采为辅,少采多留,养采结合”的原则。
此外,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茶农还实行一种因地制宜的新方法,就是茶园铺草。茶园铺草,具有保水、保土、保肥、增加有机质、改良土壤理化性状、防止杂草生长、节约茶园管理人工、调剂地温等多种作用。况且,铺草的一般比不铺草的增产三到五成,甚至一倍。梧州六堡茶产区基本都在山区,近旁草源丰富,可以就地割草,人工少,成本低,效果大。
(二)工艺技术开发方面
1937年,《广西特产志略》载:“日间将茶摘取,放之于箩,入夜置釜中炒至极软,视茶内含粘液,略起胶时,即提取,乘其未冻,用器搓揉,搓之愈熟,则叶愈收缩而细小,再用微火焙干。转为黑色,成为茶叶。”这种传统的六堡茶加工由茶农手工操作,采摘的茶叶没有明确的标准。直至20世纪30年代末,梧州六堡茶产区仍盛行这种传统的手工加工工艺。
随着六堡茶销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