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骨干师资培训班课件.ppt

麻疹-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骨干师资培训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9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麻疹 控制麻疹是EPI的下一个目标 WHO关于全球疾病负担(GBD)的数据显示,2000年全球约有170万儿童死于疫苗可预防疾病,其中77.7万(46%)死于麻疹,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的第5位。 2002年WHO估计,全球发病 3 000万~4 000万例,死亡87.5万例;占疫苗可预防疾病的44% 西太区每年麻疹死亡病例17 000例 疫苗前时代的中国麻疹 在疫苗使用前1956~1965年,报告年均发病率772.4/10万,死亡率11.3/10万,平均年报告发病511万例,每年约有7.5万多名儿童死亡。 1959年发生全国范围内的麻疹大流行,发病率高达1 432.4/10万,病例数占当年全国报告传染病总数的47.96%;因患麻疹而死亡的人数占全国报告传染病死亡总数的71.07%,每100例麻疹患者中就有3人死亡。 麻 疹 麻疹(measles,rubeola)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腥充血; 主要特征: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皮肤出现斑丘疹 流行病学:1965年普遍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该病的大流行。 一、病原学-----麻疹病毒 (属副粘液病毒) (一)形态:病毒外有脂蛋白包膜,包膜外有许多短的丝状物,形成粗糙球形颗粒,直径90—15nm。病毒内含有血凝素,中心为RNA。 (二)培养:人羊膜或鸡胚细胞作病毒培养。 病毒能在组织培养中生长繁殖,可引起受感染的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病变,且在胞浆与核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 一、病原学-----麻疹病毒 (属副粘液病毒) (三)抵抗力:该病毒在外界生活力不强。 ①对阳光及一般消毒剂很敏感。紫外线能很快灭活,在流通空气中或日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 ②能耐寒及耐干燥,在一15一一70℃可保存数月至数年。 (四)人体免疫性:感染麻疹后可产生3种抗体, ①补体结合抗体主要为IgM,出现早,持续时间短,提示新近感染; ②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主要为IgG,持续时间长,提示人体对麻疹的免疫力。 图一:麻疹病毒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二:正常的猴肾细胞; 图三:猴肾脏细胞中的麻疹病毒 二、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 ①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②自发病前2日至出疹后5日内有传染性。 (主要是由于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 ③恢复期不带病毒。 (二) 传播送径 ①直接传播(主要):通过飞沫, ②间接传播(甚见):通过衣物、玩具等。 (三) 人群易感性 ①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 ②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二、流行病学 (一) 流行特征 ①发病季节以冬春为多,但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 ②发病年龄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由于麻疹疫苗的普遍接种,麻疹流行强度减弱,发病年龄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③免疫屏障:一般如有70%的人群得到免疫即可控制当年的麻疹流行。 ④近年来局部地区有麻疹暴发事件。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致病过程:麻疹病毒侵入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复制繁殖,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初次病毒血症),病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在该处广泛繁殖,大量病毒再侵入血流,造成第2次病毒血症,出现高热和出疹(病毒血症持续至出疹后第2日)。 (二)发病机制:是一种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当人体感染病毒后,T淋巴细胞大量分化繁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能与麻疹病毒抗原发生免疫反应,释放淋巴因子,病变处形成组织坏死和炎性反应。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三)皮疹原因:病毒或免疫复合物在皮肤真皮表浅血管,使真皮充血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与单核细胞浸润,而由于单核细胞、崩解的红细胞、血浆渗出血管外,造成皮疹。 (常遗留色素沉着,表皮细胞坏死和退行性变化形成脱屑)。 (四)口腔粘膜斑的形成原因(与皮疹相似):因病毒繁殖致粘膜及粘膜下明显水肿,形成多核巨细胞病变,粘膜上皮层坏死变为混浊,则呈现小白点。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五)病理变化特征:病毒侵袭任何组织时均出现单核细胞浸润,由于致敏的淋巴细胞作用,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增大并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其大小不一,内含数十至百余个核,核内外均有病毒集落称嗜酸性包涵体)。 其它特征: ① 呼吸道病变最显著,可致支气管炎、肺炎。 ②并发脑炎者:脑组织出现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有脱髓鞘改变。 ③ 较易发生继发细菌感染。 ④麻疹病毒能干扰被结核菌素致敏的淋巴细胞敏感性,在出疹前2天至出疹后2—3周结核菌素试验

文档评论(0)

精品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